[ bái zhuī ]1.亦作“白槌”。佛教仪式。办佛事时由长老持白杖以宣示始终。2.借指出家。
[ bái zhuó ]1.白茫茫的样子。2.中医指淋病。患者尿道发炎,化脓,尿呈乳白色。
[ bái zhe ]1.亦作“白箸”。显明。《汉书·冯奉世传》:“威功白著,为世使表。”颜师古 注:“白著谓显明也。”2.正税以外横取于民的苛税。《新唐书·刘晏传》:“初,州县取富人督漕輓,谓之‘船头’;主邮递,谓之‘捉驛’;税外横取,谓之‘白著’。”唐 高亭《讥元载》诗:“上元官吏务剥削,江 淮 之人皆白著。”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租庸使 元载 以 吴 越 虽兵荒后,民产犹给,乃辟召豪吏分宰列邑以重敛之……其科率之列,不约户品之上下,但家有粟帛者,则以人徒围袭,如擒捕寇盗,然后薄録其产而中分之,甚者十八九,时人谓之白箸。言其厚敛无名,其所箸者,皆公然明白,无所嫌避。”元 陈世隆《北轩笔记》:“受者非惠,与者如弃,谓之白著。”3.宋 代官府向商铺买物,应付的价款往往短缺甚至拖赖,谓之“白著”。宋 叶适《上光宗皇帝札子》:“和买、白著、折帛、折变,再倍而取,累其所入,开闢以来未之有也。”《续文献通考·市籴一》:“至是臣僚言:今官可以官价买物,行铺以时值计之,计不得二三。重以迁延岁月而不偿,胥卒并缘为姦,积日既久,类成白著。”4.谓酒喝得痛快。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世人谓酒酣为白箸。”5.亦作“白箸”。指不占户籍的流民。清 黄生《义府》卷下:“按白著,谓流民不占户籍,别於土著者,故谓之白著。此举本以搜括逃亡逋负为名,虽著籍不欠租者,亦指为逃亡而取之。故谓此等人户为白著,以掩其掊克之迹也。”
[ bái zǐ ]木名。质轻耐朽,可作建筑材料及制家具。
[ bái zì ]写错或读错的字;别字:写~。念~。
[ bái zú ]1.指白足和尚。2.赤足;光脚。
[ bái zú chán sēng ]即白足和尚。
[ bái zú chán shī ]即白足和尚。
[ bái zú gāo sēng ]即白足和尚。
[ bái zú hé shàng ]后秦 鸠摩罗什 弟子 昙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淖而未尝污湿,时称“白足和尚”。后亦用以指高僧。
[ bái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60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有本民族语言,多通汉语文。
[ bái zuì ]1.浮白酒醉。2.谓温暖如醉。
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2.光亮;明亮:东方发~。大天~日。3.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不~之冤。4.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空白:~卷。~饭。~开水。一穷二~。5.没有效果;徒然:~跑一趟。~费力气。6.无代价;无报偿:~吃。~给。~看戏。7.象征反动:~军。~区。8.指丧事:~事。9.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了他一眼。10.姓。11.(字音或字形)错误:写~字。把字念~了。12.说明;告诉;陈述:表~。辩~。告~。13.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独~。对~。14.指地方话:苏~。15.白话:文~杂糅。半文半~。
[ bù míng bù bái ]指说话含含糊糊,很不清楚。也形容行为暧昧。
[ fēn háng bù bái ]书法上指安排字体点画和布置字、行之间关系的方法。字体的点画有繁简,结构也有大小、疏密、斜正。分行布白的要求,是使字的上下左右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以达到整幅分布稳称。
[ hóng bái ]1.红的和白的。形容色彩鲜明美丽。唐 韩愈《寒食日出游》诗:“邇来又见桃与梨,交开红白如争竞。”唐 杜牧《念昔游》诗:“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也没首饰铅华,自然没包弹。淡浄的衣服儿,扮得如法,天生更一段儿红白,便 周昉 的丹青怎画?”2.红事和白事。指嫁娶丧葬之事。《红楼梦》第五五回:“或有婚丧红白等事,王夫人 贺弔迎送,应酬不暇。”赵树理《邪不压正》:“这地方的风俗,遇了红白大事,客人都吃两顿饭--第一顿是汤饭,第二顿是酒席。”3.象征革命的和反动的。曹靖华《飞花集·风雨六十年》:“那时,负责同志恳切叮嘱道:‘环境复杂,斗争严酷,红白难辨,凡事务必细心、沉着,机智而果决。’”
[ hóng bái dà lǐ ]指婚丧嫁娶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