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ī cí ]1.犹一言。一句话或一个字。2.谓异口同声。3.一面之辞。4.告辞,辞别。
[ yīn cí ]1.言谈;辞令。2.文词。3.音调歌词。
[ yí cí ]1.亦作“遗词”。指前人留下的言论。2.指前代或前人留下的词章。
[ yǐn yuē qí cí ]隐约:不明显,不清楚。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 yǐ cí hài yì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 yǐ cí qǔ rén ]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同“以言取人”。
[ yòu fù cí ]亦作“幼妇词”。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 尝过 曹娥 碑下,杨修 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齏臼’八字…… 修 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絶;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絶妙好辞也。”后泛指极好的诗文。
[ zá gē yáo cí ]古代乐府采自民间的歌谣。
[ zàn cí ]1.赞颂、祝祷之辞。唐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男师曰覡,女师曰巫,谓阴神也。《説文》云:‘巫者,祝也。’‘祝者,祭主申讚辞者也。’三事不办者,不能破魔军。”2.谓赞唱礼仪。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离合根》:“足不自动而相者导进,口不自言而摈者赞辞。”3.赞美的话。明 宋濂《滕奉使赞》:“敢述赞辞,勒在贞碣。”《诗刊》1977年第11期:“‘一字千钧’、‘惜墨如金’,常是人们对好诗的赞辞。”
[ zhàn cí ]1.占卜的记录。《左传·闵公二年》“成风 闻 成季 之繇”晋 杜预 注:“繇,卦兆之占辞。”2.口述言辞。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至如 陈遵 占辞,百封各意;禰衡 代书,亲疎得宜。”明 马愈《马氏日抄·水火称毒》:“理狱占辞,不加荆朴;随问款对,据事平科。”
[ zhèn zhèn yǒu cí ]好像很有理由,说个没完。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
[ zhī cí ]1.亦作“支词”。强为之辞。2.芜蔓虚饰之辞。
[ zhuì cí ]1.撰写文章。2.赘辞,多余的文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