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áng qì ]1.暖气,生长之气。《管子·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元 赵孟頫《题<耕织图>》诗之十四:“仲春冻初解,阳气方满盈。”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四:“明亮的灯光洋溢在这小小的房间内,找不出半个阴森森的暗陬,精致而又舒服的陈设都像在放射温暖的阳气。”2.指活人的生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小道摄召亡魂渡桥来相会,却是只好留一个亲人守着,人多了阳气盛,便不得来。”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其憧憧往来之鬼……遇人则避路,畏阳气也。”3.喜气;喜色。《文选·枚乘<七发>》:“然阳气见於眉宇之间,侵淫而上,几满大宅。”李善 注:“《周书》曰:‘民有五气,喜气内蓄,虽欲隐之,阳喜必见。’”4.比喻精神焕发,得意洋洋。李广田《花潮》:“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阳气得很。”沙汀《记贺龙》三八:“他阳气地笑着;而他的神情、态度,更加使我深切地感觉到,他正是一个除开革命利益,什么也不在乎的人。”5.中医学名词。指具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等作用,并充盈于周身之气。因散布部位不同,其具体作用和名称亦各有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 yáng qiáo ]亦作“阳乔”。亦作“阳鱎”。鱼名。
[ yáng qiū ]1.祭坛。在平坦的地上用土筑的高台。2.老子和孔丘的并称。
[ yáng qiū ]1.指 孔子 所著《春秋》。晋 时因避 晋简文帝 郑后 阿春 讳,改春为“阳”。唐 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虽乏润色之功,夙慕《阳秋》之旨。”清 钱谦益《与吉水李文孙书》:“循览行状,文直事覈,大阐 定 哀 之微词,一洗《阳秋》之典笔。”2.史书的通称。宋 梅尧臣《依韵和钱深推官见寄》:“无才不敢学《阳秋》,嗜酒时能问大酋。”清 孙枝蔚《广化寺谒忠烈祠步吴梅村韵》之三:“何人直笔擅《阳秋》,可惜清流葬浊流。”3.谓褒贬。《晋书·褚裒传》:“譙国 桓彝 见而目之曰:‘季野 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王 諦视之,其所涂留,似有阳秋。”4.指年龄。《晋书·王献之传》:“陛下践阼,阳秋尚富,尽心竭智以辅圣明。”
[ yáng róng ]房屋的南檐。借指面南的房室。
[ yáng sǎn ]遮阳光用的伞。有的地区叫旱伞。
[ yáng shān ]1.山名。2.古县名。在今广东省阳山县东。
[ yáng shén ]1.日魂。2.泛指生魂,灵魂。
[ yáng shēng ]1.即冬至。2.指杨朱。
[ yáng shēng bǔ zǐ ]明 代宫眷内臣于冬至日穿的官服,因其上绣冬至节令徽饰,故名。
[ yáng shēng ]1.古代指音律上属于阳性的六律。2.指清扬之声。阳,通“扬”。3.音韵学术语。也称附声韵。同“阴声”相对。凡韵母以鼻音m、n、ng为韵尾的,音韵学上称为阳声。如坚、光等。
[ yáng shī ]1.阳气散布;阳气展开。2.喻指音乐旋律高昂奔放。3.谓焕发男子的亢阳之气。4.喻指夫婿。5.表面布施。
[ yáng shí ]1.指雄黄、硫磺、钟乳石之类性热的石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 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四·阳起石》:“《庚辛玉册》云:‘阳起,阳石也。齐州 拣金山 出者胜,其尖似箭鏃者力强,如狗牙者力微,置大雪中倏然没者为真。’”参见“阳起石”。2.指 汉 阳石公主。汉 张衡《西京赋》:“丞相欲以赎子罪,阳石 污而 公孙 诛。”参阅《汉书·公孙贺传》。3.古城名。在今 安徽省 霍丘县 东南。南朝 梁 天监 二年,后魏 以降将 陈伯之 为 江州 刺史屯 阳石,即此。参阅 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