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èi cāo ]1.指前人留下来的琴曲。2.指留下的德操。
[ yí cǎo ]亦作“遗艸”。犹遗稿。唐 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后十年,其子 安衡 泣捧遗草来謁,咨余紬之,成一家言,凡二百篇。”宋 曾巩《谒李白墓》诗:“世间遗草三千首,林下荒坟二百年。”清 方文《赠山晓师》诗:“公收其遗艸,亟谋寿诸木。”林纾《告周辛仲先生文》:“独君之朋友聚则輒悲,语君之不偶则尤悲,明日得君之遗草而治之,循其声怀。”
[ yí cè ]1.指前人所遗下的谋策。2.古代的典籍。3.帝王临终前的册书。犹遗诏。
[ yí cè ]1.亦作“遗筴”。亦作“遗筞”。失策;失算。《庄子·外物》:“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成玄英 疏:“筭计前后钻之凡经七十二,筭计吉凶曾不失中。”《吕氏春秋·贵当》:“荆 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高诱 注:“遗,犹失也。”北周 庾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虏 青犊 之兵,甚有秘计;烧 乌巢 之米,本无遗策。”《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元年》:“向 善商财,计算无遗策。”2.指前人遗留下来的策略计划。汉 贾谊《过秦论上》:“孝公 既没,惠文、武、昭襄王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 汉中,西举 巴 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元 杨维桢《易水歌》:“沧海君犹祖遗筴,孰与千金买方士。”元 杨载《东山诗为叶子实赋》:“轩冕有遗筞,高举谢世纷。悠悠阻林莽,长与麋鹿群。”清 顾炎武《自大同至西口》诗之二:“武灵 遗策在,犹可制 秦 人。”3.指古代的典籍。《后汉书·班固传下》:“故夫显定三才昭登之绩,匪 尧 不兴;铺闻遗策在下之训,匪 汉 不弘。”李贤 注:“遗策,尧 之餘策,谓《尧典》也。”
[ yí chà ]谓因原任人员死亡或去职而馀留下的差使。
[ yí chǎn ]1.法律上指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公民的收入,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2.借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或物质财富:文化~。
[ yí chǎn shuì ]对财产所有人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净值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 yí chàng ]违畅;不和畅。宋 石延年《春》诗:“和风激遗畅,南转入薰琴。”
[ yí chén ]1.指前人行动所留的痕迹。2.指残留的灰尘。比喻未尽去除的尘思俗念。3.指遗弃的灰尘。形容轻微之极。4.谓遗弃尘俗;抛弃尘念。
[ yí chén ]前朝之臣。多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者。
[ yí chǒu ]1.残馀的丑类。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 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宋书·垣护之传》:“方当长驱朔漠,穷扫遗丑,况乃自送,无假远劳。”鲁迅《坟·论“他妈的!”》:“更厉害,涉及先代的,也不外乎‘而母婢也’、‘赘阉遗丑’罢了。”2.多年积聚的丑恶。《平山冷燕》第十回:“君子流不尽芳香,小人献不了遗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