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ī cí ]无关要旨或浮华不实的言辞。也作支词。
[ zhī cí màn yǔ ]指繁冗芜杂的言辞。同“枝词蔓语”。
[ zhòng kǒu yī cí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 zhuàng cí ]勇壮的言辞;夸饰的言辞。
[ zhuān kē cí diǎn ]汇集或解释某一门类学科或某个领域的专业词语、专名和术语的辞典。如《法学词典》、《简明中医辞典》、《土木建筑工程辞典》、《计算机软件词典》等。
[ zhuān cí ]专为一身称颂之辞。顓,通“ 专 ”。《文选·班固<典引>》:“亦以宠灵 文 武 ,貽燕后昆,覆以懿鑠,岂其为身而有顓辞也。” 吕向 注:“ 成王 所以封禪者,岂为其身,而为专擅之辞也,盖以光祖考之德。”
[ zǎi cí ]亦作“载词”。记载在盟书契约上的文辞。《仪礼·觐礼》“及祀方明”汉 郑玄 注:“及盟时,又加於坛上,乃以载辞告焉。”《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 唐 高彦休《高阙史·杜牧》:“牧 詰其母曰:‘曩既许我矣,何为反之?’母曰:‘向约十年,十年不来而后嫁。嫁已三年矣。’牧 因取其载词视之,俛首移晷曰:‘其词也直。’”
[ zhá cí ]委曲之辞。《穀梁传·襄公十九年》:“取 邾 田自 漷水,轧辞也。”杨士勋 疏:“轧谓委曲。”明 杨慎《升庵诗话·读书万卷》:“今之学文者,果有十年书乎?不过抄《玉篇》之难字,效红勒之轧辞而已。”
[ zhēng cí ]1.证验其言辞;责问。《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杜预 注:“言语相恨,当明徵其辞以审曲直。”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荷兰 大惊,徵辞於 成功。”2.引证古人言辞。唐 韩愈《送牛堪序》:“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
[ zhì cí ]也作致词。举行仪式时发表祝贺、答谢、欢迎、欢送、哀悼等方面的讲话。也指上述方面的讲话。
[ zhèng zhòng qí cí ]谓说话态度严肃认真。
[ zhù bì shǐ cí ]祝用币,史用辞。指古代帝王祈求免灾的祭祀典礼。《左传·昭公十七年》:“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於是乎百官降物,君不举辟移时,乐奏鼓,祝用币,史用辞。”《左传·成公五年》:“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縵,彻乐,出次,祝币史辞,以礼焉。”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祝盟》:“自春秋已下,黷祀諂祭,祝币史辞,靡神不至。”
[ zuò cí ]1.谓称美其言辞。2.如辞,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