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ì yāo gǔ ]打击乐器名。亦名腰鼓。汉 魏 时用之,大者用瓦制,小者用木制。鼓首大而腰细,故名。见《文献通考·乐考·魏鼓》。《宋书·萧思话传》:“思话 年十许岁,未知书,以博诞游遨为事,好骑屋栋,打细腰鼓。”南朝 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
[ xiāng fēi gǔ sè ]见“湘灵鼓瑟”。
[ xiāng líng gǔ sè ]谓 湘水 女神弹奏古瑟。
[ xiàng jiǎo gǔ ]击奏膜鸣乐器。因形似象脚而得名。形制大小不一。鼓声宏壮深沉。演奏时斜挂肩上,用手拍击鼓面。多用于舞蹈伴奏。流行于云南傣族、景颇族、佤族、拉祜族地区。
[ xuán yáng jī gǔ ]一种疑兵之计。
[ yà gǔ ]讶鼓又称迓鼓或村里迓鼓,是宋代民间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戏之一。
[ yà gǔ ]1.宋元时民间乐曲名。官府有衙鼓,民间效其节奏,讹作迓鼓。2.指俚俗的曲调。
[ yán gǔ ]1.急鼓,急促的鼓声。2.指战鼓。3.击戒严鼓。4.指戒严的鼓声。
[ yǎn qí xī gǔ ]1.卷起军旗,停擂战鼓。指军队隐蔽行动,避免暴露目标。2.比喻停止行动。
[ yáo chún gǔ huì ]犹言摇唇鼓舌。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 yáo chún gǔ shé ]用花言巧语拨弄是非。也指利用口才进行游说。《庄子·盗跖》:“尔(孔子)…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 yáo gǔ ]由带有很多金属棒或环的细金属骨架构成的、当摇动时发出丁当声的古埃及打击乐器。
[ yíng gǔ ]古乐器。形制为用木柱从鼓中穿过,使之竖立,柱下有四足。又称建鼓。
[ wò gǔ ]息鼓。常示无战争,或战事已息止。《后汉书·隗嚣传》:“然后还师振旅,櫜弓卧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李贤 注:“卧犹息也。”北周 庾信《移齐河阳执事文》:“自疆场卧鼓,边鄙收烽,义让之行,未能朞月。”唐 钱起《送李九归河北》诗:“南州初卧鼓,东土復维城。”明 刘基《春秋明经·齐侯袭莒》:“衔枚卧鼓,出 莒 人之不意,自谓一鼓可以得 莒 矣。”清 龚炜《巢林笔谈·外曾祖葛芝山之死》:“寄语挥毫贵公子,櫜弓卧鼓百年餘。”
[ xī hé dà gǔ ]曲艺的一种。近代由冀中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发展而成。唱腔依冀中语音,属板腔体结构。一人站唱,左手敲铜片,右手击书鼓,另有三弦、四胡伴奏。中长篇鼓书曲目丰富,以说为主,短段以唱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