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èng fù bīng jiā zhī cháng ]胜利或失败是作战的人常碰到的事。语本《旧唐书·裴度传》:“一胜一败,兵家常势。”《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上曰:‘胜负兵家之常……岂得以一将失利,遽议罢兵邪!’”《水浒传》第五五回:“宋江 眉头不展,面带忧容,吴用 劝道:‘哥哥休忧,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必挂心。’”清 洪昇《长生殿·贿权》:“我想胜败乃兵家常事,临阵偶然失利,情有可原。”《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海马周三 讲得是,不怕 十三妹 刀断钢鞭……把我打倒在地,那是‘胜败兵家之常’。”
[ shēng bīng ]1.生力军。《宣和遗事》后集:“张浚 恐 兀术 增益生兵,是夜遁去。”《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叶义问 读 錡 捷报,至 金 兵又添生兵,顾谓侍吏曰:‘生兵是何物?’闻者皆笑。”2.番兵。清 洪昇《长生殿·侦报》:“生兵入帝畿,野马临城闕。”
[ shòu bīng ]古代藏兵器于国,有战事经祭告后发给兵士。《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及授兵,从司马之法以颁之。及其受兵输,亦如之。”孙诒让 正义引 惠士奇 曰:“古者兵器藏於国,有事而后授兵,既事復还兵。”《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 将伐 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杜预 注:“大宫,郑 祖庙。”《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元年》:“太傅 懿 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 洛水 浮桥。”
[ shù bīng ]收起兵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 师轻而无礼必败”晋 杜预 注:“谓过天子门,不卷甲束兵,超乘示勇。”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将军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
[ shù bīng mò mǎ ]犹厉兵秣马。形容准备战斗。
[ tú bīng ]1.步兵。《左传·隐公四年》:“诸侯之师败 郑 徒兵,取其禾而还。”《史记·晋世家》:“献 楚 俘於 周,駟介百乘,徒兵千。”宋 苏轼《策别》之十三:“今 江 淮 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四章第四节:“封建政治制度在慢慢建立起来。军制最为明显。甲士和车战降到次要地位,徒兵和野战上升到主要地位。”2.步卒所执的兵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杨伯峻 注:“此两兵字皆指兵器,车上之战士与车下之徒卒所执兵器不同,故云车兵徒兵。”
[ tuó jiǎ shù bīng ]指脱去铠甲,收起兵器。同“櫜甲束兵”。
[ wéi bīng ]放下武器。《左传·成公十七年》:“昔吾畜于 赵氏,孟姬 之谗,吾能违兵。”杜预 注:“畜,养也。违,去也。韩厥 少为 赵盾 所待养,及 孟姬 之乱,晋 将讨 赵氏,而 厥 去其兵,示不与党。”
[ xì bīng ]1.戏弄兵器。2.即象戏。古博戏的一种。
[ xiāo bīng ]1.销兵。销熔兵器。唐 顾况《乐府》:“《国风》新正乐,农器近消兵。”2.销兵。销毁兵器。表示偃武修文。宋 苏轼《郊祀庆成诗》:“无心斯格物,克己自消兵。”一本作“销兵”。3.减少兵员。唐穆宗 时,萧俛 与 段文昌 当国,谓四方无虞,劝帝密诏天下镇兵,每年百人之中,限八人逃死,谓之“消兵”。见《旧唐书·萧俛传》。《新唐书》则谓每十人岁限一人逃死不补,谓之“销兵”。
[ yá bīng ]1.唐 代天子的禁卫兵。《新唐书·兵志》:“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按,金吾、领军、千牛之类为卫兵;羽林、龙武、神策之类为禁军。南衙属宰相管辖,北衙归皇帝直辖,起互相监督的作用。2.唐 代节度使的卫兵。《旧唐书·田承嗣传》:“数年之间,其众十万。仍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卫,谓之衙兵。”《新唐书》作“牙兵”。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第二篇第十章第二节:“衙兵就是牙兵,魏博 镇的牙兵是十分强悍的,唐 人传奇《红线传》,也说 田承嗣‘乃募军中武勇十倍者,得二千人,另外宅男,而厚其廩给,常令三百人夜直州宅’,外宅男就是义儿,也就是牙兵。”参阅《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胡三省 注。
[ yīn bīng ]1.神兵;鬼兵。2.指女兵。
[ yíng bīng ]士兵。《后汉书·安帝纪》:“甲子,初置 渔阳 营兵。”李贤 注引 伏侯《古今注》:“置营兵千人也。”《宋史·贾昌朝传》:“陕西 蕃落弓箭手,贪召募钱物,利月入粮奉,多就黥涅为营兵。”《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你不知道这些营兵,有一个上好徽号,叫做‘当官强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