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ì liú ]1.流动的空气。2.由肺的膨胀或收缩而吸入或呼出的气,是发音的动力。
[ qì lóu ]房屋顶上突起来的部分,两侧有窗,用来通风或透光。
[ qì lǜ ]古代乐理术语。谓乐律和节气相应。
[ qì mài ]1.血气和脉息:~调和。2.指诗文中贯穿前后的思路、脉络。
[ qì mǎn zhì dé ]指志愿实现,心满意足。
[ qì mǎn zhì jiāo ]指心满意得,骄傲自大。同“气充志骄”。
[ qì mào ]犹气盛。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媚兹邦后,法流是挹,气茂三明,情超六入。”南朝 梁 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琅邪 臣 王暕,年二十一,字 思晦,七叶重光,海内冠冕,神清气茂,允迪中和。”
[ qì mào ]1.谓描述气势、形貌。2.气度,风貌。
[ qì mèn ]1.忧郁烦闷。2.因空气不流通或呼吸受阻感到憋气。
[ qì mèn mèn ]形容心情十分烦闷。朱自清《潭柘寺戒坛寺》:“我们说这才有点儿山的意思;老像 八大处 那样,真教人气闷闷的。”孔厥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大水 觉得很不顺心,气闷闷的对爹说:‘这年头真够瞧!嘴又不能挂起来,还不抵我去当兵呢!’”
[ qì mǔ ]1.元气的本原。2.虹的别名。参阅宋陶穀《清异录·天文》引《博学记》。
[ qì náng ]1.鸟类呼吸器官的一部分,是由薄膜构成的许多小囊,分布在体腔内各个器官的空隙中,有些气囊在皮下或骨的内部。2.用涂有橡胶的布做成的囊,里面充满比空气轻的气体,多用来做高空气球或带动飞艇上升。
[ qì pāi ]说书艺人用的醒木。亦指旧时官员问案时用的惊堂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