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é shì ]乱世。《孟子·尽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 xiàn shì ]1.这一世:~报(在这一世就有了报应)。2.丢人现眼:真~。
[ xiàn shì bào ]迷信的人指人做了坏事今生就得到报应。
[ xiàn shì shēng miáo ]谓眼前即可收效。
[ xiàn shì xiàn bào ]报:报应。原为佛家语。后指人做了恶事,今生就会得到报应。意指报应很快。
[ xíng shì ]1.流行于世;问世。2.犹处世。
[ yàn shì ]悲观消极,厌弃人生:悲观~。
[ yàn shì zhǔ yì ]对世界的未来和社会、人生前途丧失信心的态度和观点。认为世界虚幻如梦,有苦无乐,因而感到悲观绝望,甚至认为生不如死,以求解脱。
[ yì shì ]1.不同时代。《汉书·王莽传上》:“至於制作,与 周公 异世同符。”南朝 宋 谢灵运《七里濑》诗:“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唐 韩愈《进士侯喜》:“或日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2.前代;前世。《汉书·郊祀志下》:“王者各以其礼制事天地,非因异世所立而继之。”颜师古 注:“异世,谓前代。”《文选·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正刑则罪非 晋 寇,从坐则异世已轻。”吕向 注:“言正刑则 汉 魏 之时征伐不为 晋 寇也,若缘 孙皓 之坐,则是远祖应轻也。”宋 秦观《题彭景山传神》:“﹝ 彭景山 ﹞年四十不幸丧明……以得丧观之,岂异世有所负耶?”3.不同的世间。指阳间与阴间。晋 潘岳《哀永逝文》:“思其人兮已灭,览餘迹兮未夷。昔同途兮今异世,忆旧欢兮增新悲。”4.指去世在阴间的人。《宋书·何偃传》:“﹝ 偃 ﹞卒官,时年四十六……﹝ 世祖 ﹞曰:‘何偃 遂成异世,美志长往。’”《南齐书·王俭传》:“俭 年德富盛,志用方隆,岂意暴疾……便为异世,奄忽如此,痛酷弥深。”5.后代;后世。唐 元结《辩惑》上篇:“是以恶蒙异世之诛,善及子孙之赏。”宋 周密《齐东野语·鸱夷子见黜》:“余感其事,故书之以为异世之戒云。”清 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铭》:“余既揭其用兵始末,乃并述他行义,声之铭诗,用告异世治国闻者。”
[ yí shì ]遗弃人世之事。常说明人的离世隐居,修仙学道,有时也用作死亡的婉辞。
[ yí shì bá sú ]超脱世俗。同“遗世越俗”。
[ yí shì dú lì ]指超然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宋苏轼《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yí shì jué sú ]见“遺世越俗”。
[ yí shì wàng lěi ]避世隐居而不为世俗之事牵累。
[ yōu shì ]为时世或世事而忧虑。《孔丛子·记义》:“孔子 读《诗》,及《小雅》喟然嘆曰:‘吾……於《节南山》,见忠臣之忧世也。’”唐 杜甫《西阁曝日》诗:“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明 李贽《与周友山书》:“不肖株守 黄麻 一十二年矣,近日方得一览 黄鹤 之胜,尚未眺 晴川、游 九峯 也,即蒙忧世者有左道惑众之逐。”郭沫若《蒲剑集·屈原考》:“他的死因并不像一般轻薄者的怀才不遇,而是忧世愤俗,不忍看到祖国沦亡,人民流离无告。”
[ yuǎn shì ]1.久远之年代;数世以前。《韩诗外传》卷四:“上比远世,未至绞颈射股也。”《孔丛子·答问》:“远世之王,於我何有。”2.远离尘世,避世。唐 韦应物《与友生野饮效陶体》诗:“聊舒远世踪,坐望还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