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  包含兵的组词
汉字 组词 成语 歇后语 英文缩写
[ tí bīng ]率领军队。唐 武元衡《兵行褒斜谷作》诗:“注意奏凯赴都畿,速令提兵还 石坂。”《封神演义》第四三回:“自来提兵征伐多年,未尝有挫锋鋭;今日到此,失机丧师,殊为痛恨!”京剧《取南郡》第十四场:“牛金、曹纯 恐非 周瑜 敌手,元帅还须提兵接应。”
[ wán bīng ]犹黩武。谓轻率用兵。语本《国语·周语上》:“先王耀德不观兵……观则玩,玩则无震。”韦昭 注:“玩,黷也。”汉 刘向《说苑·指武》:“明王之制国也,上下玩兵,下不废武。”唐 杜牧《东兵长句十韵》:“狂童何者欲专地,圣主无私岂玩兵?”
[ wán bīng dú wǔ ]轻率无度地使用武力。
[ tóu bīng ]1.向人投掷兵刃。谓诛杀。《后汉书·张奂传论》:“自 鄛乡 之封,中官世盛,暴恣数十年閒,四海之内,莫不切齿愤盈,愿投兵於其族。”2.放下武器。晋 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下》:“愚戇自陷不义,实恐投兵之日,不免孥戮也。”
[ wǔ bīng ]1.五种兵器。所指不一。《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此指车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见《司兵》郑玄 注。《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范宁 注:“五兵:矛、戟、鉞、楯、弓矢。”《汉书·吾丘寿王传》:“古者作五兵。”颜师古 注:“五兵,谓矛、戟、弓、剑,戈。”2.泛指各种兵器。《隋书·达奚长儒传》:“且战且行,转鬭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唐 独孤及《庆鸿名颂》:“唐 兴百三十有八载,皇帝在贿天下,铸五兵为农器,栖万姓於寿域。”3.泛指军队。《战国策·齐策五》:“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旧唐书·太宗纪上》:“若 轩辕 善用五兵,即能北逐 獯鬻。”4.指战争。南朝 梁 刘孝标《金华山栖志序》:“左元放 称此山云:‘可免洪水五兵,可合神丹九转。’”前蜀 杜光庭《晋公太白狼星醮词》:“弓弢戢偃,雨顺风调,百穀有年,五兵永息。”5.“五兵尚书”的省称。详“五兵尚书”。
[ wǔ bīng pèi ]晋 时妇女所戴状如兵器的发饰。
[ wǔ bīng shàng shū ]官名。
[ wǔ chéng bīng mǎ ]“五城兵马司”的省称。
[ xì bīng ]退兵,撤走军队。
[ xī bīng ]停止用兵。
[ xīn bīng ]1.《吕氏春秋·荡兵》:“在心而未发,兵也。”后以“心兵”喻心事。2.黩武之心;杀伐之心。
[ xíng bīng ]指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
[ yā bīng ]谓神出鬼没、来去无踪之兵。
[ yán bīng ]犹陈兵;部署军队。
[ yī shí bā bān bīng qì ]泛指各种兵器。
[ yào bīng ]炫耀武力。《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八月己未,大曜兵,饗六军。”《北史·于谨传》:“曜兵 汉 沔,席卷度 江,直据 丹阳,是其上策。”《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四年》:“梁 人志不在战,徒欲曜兵耳。”
[ yào bīng ]1.炫耀兵威。《三国志·魏志·满宠传》:“今大举来欲要一切之功,虽不敢至,必当上岸耀兵以示有餘。”《新唐书·执失思力传》:“会 毗伽可汗 死,耀兵磧北而归。”《明史·沐英传》:“明年充征西副将军,从 卫国公 邓愈 讨 吐蕃,西略 川 藏,耀兵 崑崙。”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实录》:“世人不察,犹以和议中輟,遂使 世凯 得以藉口进攻 山 陕,耀兵 潁 亳。”2.燿兵:犹观兵。检阅军队。《后汉书·灵帝纪》:“甲子,帝自称‘无上将军’,燿兵於 平乐观。”
[ yì wū bīng ]明 代 义乌 籍的乡兵,以慓悍著称。
[ yì wù bīng yì zhì ]公民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年龄内有服一定期限兵役义务的制度。包括服现役和服预备役。
[ yí bīng ]1.谓留下军队。2.指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