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īng huà ]指 北京 话。《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黄胖姑 是 绍兴 人,因为在 京 年久,説的一口好京话。”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现在在码头上,公共机关中,大学校里,确已有着一种好象普通话模样的东西,大家说话,既非‘国语’,又不是京话,各各带着乡音,乡调,却又不是方言,即使说的吃力,听的也吃力,然而总归说得出,听得懂。”
[ jīng jiāng ]指 长江 流经今 江苏 镇江市 北的一段。因 镇江 古名 京口 而得名。唐 杜牧《杜秋娘诗》:“京江 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宋 张孝祥《浣溪沙》词:“湓浦 从君已十年。京江 仍许借归船。相逢此地有因缘。”
[ jīng jiě zhī cái ]谓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京,指到京城参加礼部会试和殿试,中者称进士。解,指到省城(包括京城)参加乡试,中者称举人,即取得被解送至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 jīng jú ]1.宋时指中央机构各部门,又称百司。2.指清代铸钱机构宝泉局及宝源局。
[ jīng jù ]戏曲的主要剧种。流行地区很广。清代中叶由徽汉等剧种进入北京后演变而成。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故又名皮黄戏。
[ jīng kòng ]清 代官民有冤屈,经地方最高级官署审判仍不能解决时,可赴京向都察院及步军统领衙门控诉,谓之“京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这件事闹不清楚,我一定丢了功名;我的功名不要紧,只怕京控起来,那时就是堂翁也有些不便。”
[ jīng kǒu ]江苏镇江的古称。三国时孙权于公元208年在京岘山东筑城,其城凭山临江,故习称京口。东晋末,孙恩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曾与刘裕大战于此。
[ jīng kǒu jiǔ ]《晋书·郗超传》:“时 愔 在北府,徐州 人多劲悍,温 恒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 愔 居之。”后用为名酒的典实。
[ jīng líng ]1.高丘大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鳩藪泽,辨京陵。”杜预 注:“辨,别也。絶高曰京,大阜曰陵,别之以为冢墓之地。”2.指皇陵。《宋书·文帝纪》:“二月乙卯,行幸 丹徒,謁京陵。”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昌镇》:“﹝ 昌镇 ﹞外而扼控要害,内而拥护京陵,干係至重。”
[ jīng luò ]等于说京城。本指洛阳,因东周、东汉曾在这里建都,故称京洛。
[ jīng mù ]即司隶校尉。汉武帝 时始置,负责京师一带的治安,相当于州刺史。魏 晋 以后司隶校尉所辖区域改州,称“司州”。《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二年》:“端右事繁,京牧任大。”胡三省 注:“京牧,司隶校尉也。”
[ jīng piān zi ]指 北京 话。片,也写作“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