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ān jīng ]1.擅长;特别精通。2.中药黄精的一种。
[ piān jìng ]谓尊敬得过分,超越了礼制。《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四年》:“王公 虽贵重,理无偏敬。”胡三省 注:“臣子惟拜君父,施之於 导(王导)则为偏敬。”
[ piān jiù ]指双亲中一方丧亡的不幸之事。晋 陶潜《祭从弟敬远文》:“相及齠齿,并罹偏咎。”李公焕 笺注:“靖节 年三十七,母 孟氏 卒,是偏咎为失怙也。”参见“偏侍”、“偏孤”。
[ piān jué ]1.犹偏废。2.趋于衰竭。
[ piān kū ]1.中医指半身不遂的病。2.比喻偏于一方面,发展不平衡。
[ piān kū duì ]指律诗对句字面相对而实际有偏失。如:“燕王 买骏骨,渭老 得熊羆。”“浪传乌鹊喜,深负鶺鴒诗。”前一联是以一物对二物,后一联是以二物对一物,故称偏枯对。详 宋 孙奕《履斋示儿编·诗说·偏枯对》。
[ piān kù ]不公正而严酷。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六章:“既上承千万年之旧俗,中经数千年之礼教,下获偏酷之国法,外得无量数有强力之男党共守此私有独得至乐之良法,惟有协力维持,日筑之使高,凿之使深,加之使酷而已。”
[ piān làn ]偏颇失检,谓措词浮泛不当。
[ piān láo ]客套话,用于请人帮忙或谢人代自己做事:请你~吧,我实在脱不开身。谢谢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