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ú róu ]1.柔弱,文弱。2.指文弱的气质。
[ rú shēng ]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泛指读书人。
[ rú shī ]1.博雅淳正的师傅。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房玄龄大有誉》:“ 房玄龄 幼稚日, 王通 説其文,谓:‘此细眼奴,非立忠志则为乱贼,辅帝者则为儒师。’绰有大誉矣。”2.元 明 时称官学的教官。《续文献通考·学校四》:“凡儒师之命於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州置之;命於礼部及行省与宣慰司者,曰学正、山长、学録、教諭,州、县及书院置之。”
[ rú shì ]儒生;孔子信徒;学者,读书人。
[ rú shū ]儒家经籍。《左传·哀公二十一年》:“鲁 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杜预 注:“言 鲁 据 周 礼,不肯答稽首,令 齐、邾 远至。”汉 王充《论衡·讲瑞》:“儒书之文,难以实事。”唐 白居易《三教论衡》:“儒书奥义,既已讨论;释典微言,亦宜发问。”明 陆容《菽园杂记》卷二:“僧 慧暕 涉猎儒书,而有戒行。”
[ rú sù ]1.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2.宿儒,名儒。3.泛指儒士。4.儒术,儒学。5.指读书人家。6.儒雅质朴。
[ rú suān ]犹寒酸。形容读书人贫窘之态。
[ rú tóng ]明 清 科举制度,凡应秀才孝试的士子,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别称儒童或文童。明 冯梦龙《古今谭概·文戏·歇后诗》:“云间 求忠书院,为 方正学 建也。一日,院观风,有儒童告考,张郡侯 命学博往书院试之。”《儒林外史》第七回:“传进新进儒童来。到 汶上县 头一名点着 荀玫。”《清史稿·选举志一》:“儒童入学考试,初用《四书》文、《孝经》论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