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í wēn tīng lì ]后以之称面受尊者的教诲。
[ jiē lì ]1.谓高举而扬厉之。2.涉渡。
[ jiù shí lì sú ]匡救时弊,纠正风气。
[ kuì lì ]使有所愧而自勉之。《礼记·聘义》:“故天子制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厉以礼。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饗食也,所以愧厉之也。”
[ fēng xíng léi lì ]形容气势的迅疾猛烈。后多比喻执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严格。
[ gōng lì ]古代无后诸侯之鬼,为诸侯所立五祀之一。
[ hé lì ]指气候的好与坏。和,暖和;厉,凛冽。
[ kàng lì ]1.高尚严正。《东观汉记·逢萌传》:“少有大节,志意抗厉。”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材理》:“抗厉之人,不能迴挠。”清 周亮工《盛此公哭金冶王》诗:“其人抗厉希古,不可一世。”2.声音高亢,容色严厉。唐 刘餗《隋唐嘉话》卷上:“卫公 始困於贫贱,因过 华山庙,诉於神,且请告以位宦所至。辞色抗厉,观者异之。”《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 于谨 ﹞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胡三省 注:“抗厉,举声高亢且正色严厉也。”3.振奋。《后汉书·窦融传》:“今 关 东盗贼已定,大兵今当悉西,将军其抗厉威武,以应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