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è zú fǎ ]古代传说善射者以口接箭防身的技艺。
[ jiáo niè ]1.咬啮。《宣和遗事》前集:“崇寧 五年夏,解州 有蛟在 盐池 作祟,布炁十餘里,人畜在炁中者,輒皆嚼嚙,伤人甚众。”2.嚼齧:咬啮。三国 魏 阮籍《元父赋》:“于其远险……熊虎是生。故人民被害嚼啮。”唐 杜甫《哀江头》诗:“輦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一本作“噍啮”、“嚼囓”。唐 韩愈《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雷公擘山海水翻,齿牙嚼啮舌腭反。”
[ qióng shǔ niè lí ]啮:咬;狸:狸猫。无路可逃的老鼠也会咬猫。比喻受人欺压,虽然敌不过,也会拼死抵抗。
[ shì niè ]1.咬。唐 柳宗元《憎王孙文》:“虽羣不相善也。食相噬啮,行无列,饮无序。”宋 苏洵《上韩枢密书》:“蝮蝎终日而不螫,则噬啮草木以致其毒。”章炳麟《五无论》:“兽类无一夫一妇之事,两性相逐,天下为公,而以字尾之故,相噬啮犹众,何独于人类而能外是?”《花城》1981年第1期:“老人眼里闪露出悲愤,嘴里含着痛苦,仿佛有什么在噬啮着他的心。”2.喻侵蚀。唐 韩愈《孟东野失子》诗:“日月相噬啮,星辰踣而颠。”3.喻迫害。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坏人靠着冰山,恣行无忌,一旦失足,忽而乞怜,而曾经亲见,或亲受其噬啮的老实人,乃忽以‘落水狗’视之,不但不打,甚至于还有哀矜之意。”
[ shí niè ]咬食,咬啮。《释名·释天》:“霓,啮也。其体断絶,见於非时。此灾气也,伤害於物,如有所食啮也。”唐 柳宗元《天说》:“虫之生而物益坏,食啮之,攻穴之。”
[ shù niè ]亦作“潄嚙”。侵蚀;冲荡。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穀水》:“五龙 泄水南注泻下,加岁久漱啮,每涝即坏。”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上:“湖口县 前受 大江,左当 彭蠡,波涛潄嚙,岸石峥嶸,舟不可近。”《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去岁被水漱啮,残缺过半,继復补修。”
[ shǔ niè chóng chuān ]指鼠咬虫蛀。
[ shòu qióng zé niè ]指野兽陷于绝境必然进行搏噬反扑。亦喻人陷入困窘之境,便会竭力反击。
[ tù niè ]1.兔子咬过的草。2.病名。足跟部的痈疽。其状如为兔所啮,故名。
[ yǎo wén niè zì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