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uān jiū ]1.喧闹嘈杂。2.犹喧赫。
[ xuān náo ]喧呶,汉语词语,是指声音嘈杂
[ xuān nào ]1.喧哗热闹:~的集市。2.喧哗吵闹:大声~。
[ xuān rán ]1.热闹;喧哗。唐 杜甫《成都府》诗:“喧然名都会,吹簫间笙簧。”《新五代史·杂传·朱守殷》:“明宗 詔幸 汴州,议者喧然。”清 葆光子《物妖志·介类·白蛇》:“见此少年与妇同席饮酌,笑语喧然。”2.犹喧赫,显赫。宋 晁仲之《以承宴墨赠僧法一》诗:“后来 承宴 復秀出,喧然父子名相齐。”清 田茂遇《孤儿行》:“鸣騶吹角,大吏巡边,前导到部势喧然。”3.声大而杂貌。《太平广记》卷三四六引 唐 薛用弱《集异记·刘惟清》:“俄有輜重皷角,部队纷紜,或歌或语,諠然竞进。”《旧唐书·薛登传》:“故选司补署,諠然於礼闈;州贡宾王,争讼於阶闥。”《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尝以九日宴 宣华苑,嘉王 宗寿 以社稷为言,言发泣涕,韩昭 等曰:‘嘉王 酒悲尔!’诸狎客共以慢言謔嘲之,坐上諠然。”
[ xuān rǎng ](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人声~。千万别把事情~出去呀!
[ xuān ràng ]喧哗责让。明 杨涟《劾魏忠贤疏》:“近乃公然三五成羣,勒逼諠让,政事之堂,几成鬨市。”
[ xuān sòng ]1.喧闹聚讼。2.大声争议。
[ xuān sù ]1.谓混杂、纷繁的叙说或诉说。《南史·颜延之传》:“竣(颜竣)容貌严毅,庄(谢庄)风姿甚美,宾客喧诉,常欢笑答之。”唐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或行财贿,邀截喧诉,请令所由,切加收捉。”2.谓大声陈诉,杂然相争。《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寿元年》:“今之选人,咸称觅举,奔竞相尚,諠诉无惭。”
[ xuān téng ]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 xuān tiān ]形容声音很大,响彻天空。
[ xuān tián ]喧闹杂乱。多指车马喧闹声。宋苏轼《谢赐燕并御书进》诗:“归来车马已喧阗。” 阗(tián)。
[ xuān xiǎng ]发出喧闹的声音;喧闹声。秦牧《巨日》:“它们有点象烧开水似的,热度慢慢增加,终于冒汽了,喧响了,沸腾了。”《人民文学》1977年第8期:“街巷里啊,有沸腾的生活,战斗的喧响。”
[ xuān xiāo ]1.声音杂乱;不清静:~的车马声。2.叫嚣;喧嚷:~一时。~不止。
[ xuān xuān ]1.形容声音喧闹。2.形容扰攘纷杂。3.犹赫赫。4.形容声音大而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