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ù nú ]1.《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阳 太守 李衡”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襄阳记》:“﹝ 李衡 ﹞於 武陵 龙阳 氾洲 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吴 末,衡 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后因称柑橘树为“木奴”。宋 陈师道《和苏公洞庭春色》:“洞庭 千木奴,寸丝不挂手。”2.指柑橘的果实。唐 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緑糉新菱实,金丸小木奴。”3.泛称果树和其它具有经济价值的树木。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梅杏》:“‘木奴千,无凶年。’盖言果实可以市易五穀也。”元 王祯《农书》卷五:“古人云:‘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餘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4.柯树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柯树》。
[ píng tóu nú zǐ ]不戴冠巾的奴仆。
[ nóng nú ]封建社会中隶属于农奴主的农业生产者。占有少量劳动工具,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连同土地被农奴主买卖、抵押或转让。
[ nóng nú zhì ]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剥削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农民以奴役性条件从封建主领得份地,世代使用,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封建主和封建国家处于人身依附地位,成为农奴。封建主可以惩罚、出卖农奴,或没收其财产。封建国家还强迫农奴提供徭役、缴纳贡税,农奴毫无政治权利。
[ nóng nú zhǔ ]占有农奴和生产资料的人。
[ jiān tóu nú ]北魏 古弼 以聪敏正直为 太宗 所嘉,赐名曰 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 弼。
[ mán nú ]1.指舞姬;婢仆。2.对南方落后部族的蔑称。
[ māo nú ]猫。清 沉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一夕,猫奴争食,自簷而堕,连盆与架顷刻碎之。”
[ nú cai ]1.家奴;奴仆(明清两代宦官和清代满人、武臣对皇帝的自称;清代满人家庭奴仆对主人的自称)。2.指甘心供人驱使,帮助作恶的人。
[ nú chǎn zǐ ]奴婢的子女,身份仍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