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án luó yāo ]太平天囯 对神仙鬼怪和封建势力的蔑称。
1.妖怪:除~。~魔。~精。2.邪恶而迷惑人的:~言。~术。~道。~人。3.装束奇特,作风不正派(多指女性):~里~气。4.艳丽;妩媚:~娆。~冶。
[ yāo biàn ]1.指反常、怪异的现象或事物。2.灾异和变故。
[ yāo é ]1.怪诞虚妄。2.指怪诞乖谬之言。
[ yāo fēn ]1.亦作“妖雰”。不祥的云气。多喻指凶灾、祸乱。《左传·昭公十五年》“吾见赤黑之祲”晋 杜预 注:“祲,妖氛也。”三国 魏 曹植《魏德论》:“神戈退指,则妖雰顺制。”《隋书·卫玄传》:“近者妖氛充斥,扰动 关 河。”明 梁辰鱼《浣纱记·允降》:“上 稽山 看妖氛清尽,勒铭归国。”清 邹容《狱中答西狩》诗:“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2.妖气。《西游记》第九五回:“行者 早已知识,见那公主头顶上微露出一点妖氛。”参见“妖气”。
[ yāo fú ]1.妖冶的服装。2.指不祥之服。
[ yāo gǔ ]1.艳丽。2.谓以邪术蛊惑害人。
[ yāo guài ]神话中形状奇怪可怕、有妖术、会害人的精灵。
[ yāo huì ]1.彗星。古人认为彗星预兆灾祸,故称。《晋书·天文志中》:“妖星:一曰彗星,所谓扫星……见则兵起,大水。”清 黄景仁《冬青树引和谢皋羽别唐珏韵》:“杜宇啼碧千年枝,西来妖彗曳长尾。”2.比喻寇贼。唐 穆员《骠骑大将军刘公墓志铭》:“伟哉 段公,与我同德,将灭妖彗,载清宸极。”明 陈子龙《平陵东》诗:“炎精中烬妖彗红,平陵 松柏生秋风。”
[ yāo huò ]1.以妖言煽惑。2.惑人的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