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ǎi yàn ]封建时代臣下献钱财以参与国君所设的宴会。《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三》:“甲午,詔今后诸侯入朝,不得进奉买宴。”《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甲午,前 静难 节度使 侯章 献买宴绢千匹,银五百两;帝不受,曰:‘诸侯入覲,天子宜有宴犒,岂待买邪!自今如此比者,皆不受。’”《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復遣其子 蒋国公 从鑑、户部尚书 新安 冯延鲁 来买宴。”
[ shòu yàn ]1.亦作“寿讌”。亦作“寿筵”。祝寿的宴会。2.见“寿宴”。
[ qǐ yàn ]亦作“綺燕”。华美丰盛的筵宴。
[ qiān qiū yàn ]即千叟宴。《清史稿·礼志七》:“千秋宴,为 康熙 五十二年创典,设 畅春园。凡直省现官、致仕议员暨士庶等,年六十五以上至九十者咸与。”
[ qiān sǒu yàn ]清 帝 康熙 乾隆 等为笼络臣民而举行的大型酒宴。赴宴者均为老人,故称。清 昭槤《啸亭续录·千叟宴》:“康熙 癸巳,仁皇帝 六旬,开千叟宴於 乾清宫,预宴者凡一千九百餘人;乾隆 乙巳,纯皇帝 以五十年开千叟宴於 乾清宫,预宴者凡三千九百餘人,各赐鳩杖。丙辰春,圣寿躋登九旬,适逢内禪礼成,开千叟宴於 皇极殿,六十以上预宴者凡五千九百餘人,百岁老民至以十数计,皆赐酒联句。”邹容《革命军》第二章:“康熙 开千叟宴数次,命群臣饮酒赋诗,均为笼络人起见。”
[ qìng chéng yàn ]1.古代皇帝祭祀、封禅礼毕时,庆贺成功的筵宴。2.庆贺功名成就的筵宴。
[ qióng lín yàn ]宋 太平兴国 九年至 政和 二年,天子均于 琼林苑 赐宴新进士,故称。后世赐宴虽非其地,然仍袭用其名。宋 辛弃疾《婆罗门引·用韵别郭逢道》词:“见君何日?琼林宴罢醉归时。”元 本 高明《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每年状元及第,赴 琼林 宴,游街三日。”《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为的是 琼林 宴的这一天叫他去折取杏花,大家簪在头上,作一段 琼林 佳话。”参见“琼林苑”。
[ tàn huā yàn ]亦称“探花筵”。科举时代称进士及第后的 杏园 初宴。唐 李淖《秦中岁时记》:“进士 杏园 初宴,谓之探花宴。”金 元好问《探花词》之三:“六十人中数少年,风流谁占探花筵。”参见“探花使”。
[ xiá yàn ]1.见“狎宴”。2.亲昵、不拘礼节的饮宴。
[ qīng yàn ]1.见“清燕”。2.见“清晏”。
[ xiāng yàn ]乡里的宴会。指乡饮酒礼。
[ xiǎng yàn ]1.享宴。宋 王禹偁《北狄来朝颂》:“使食乎大牢之味,巨鬯之酒,则膻肉酪浆之众登享讌矣。”2.宴飨。古谓帝王饮宴群臣。《左传·成公十二年》:“世之治也,诸侯间于天子之事,则相朝也,于是乎有享宴之礼。”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不得预享宴,不得出观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