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í shī tán ]亦作“尼师但那”。梵语音译。佛教徒所说六物之一。即随坐衣。衣上所附布料可作坐具或卧具。
[ ní shǒu ]谓人头象 尼丘山,中低四方高。
[ ní sì ]1.尼姑所住的寺院。宋 高承《事物纪原·真坛净社·尼寺》:“《僧史略》曰:‘东晋 何充 始捨宅安尼,此盖尼寺之起也。’”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明悬尼寺》:“明悬尼寺,彭城 武宣王 勰 所立也。”2.借指天主教修女院。梁启超《罗兰夫人传》:“彼之热心,先注於宗教。十一岁得请於父母,入尼寺,以学教理者一年。”
[ ní tán ]尼姑受戒的地方。宋 高承《事物纪原·道释科教·尼坛》:“受戒,初本僧尼同坛。宋 朝 太祖 不许尼往僧中,自是始别为坛。《宋朝会要》曰:‘开宝 五年二月,詔自今尼有合度者,只许於本寺起坛受戒。’盖自此始别立尼受戒坛也。”
[ ní tóng zǐ ]年轻尼姑。宋 陶穀《清异录·妆饰》:“范阳 凤池院 尼童子,年未二十,穠艳明俊,颇通宾游。”
[ ní xíng ]停止或阻止前进。宋 刘克庄《居厚不果行次韵》之二:“祖帐方涓吉,公车已尼行。”《清史稿·庄恪亲王允禄传》:“明年,上幸 木兰,绵课奏河桥圮於水,意在尼行,不称上旨,坐罚俸,并罢诸职。”
[ ní zhàn ]指尼寺中专供来往僧官和侍尼所居的屋舍。
[ ní zhū ]摩尼宝珠。梵语意为宝珠,故称宝珠为“尼珠”。
[ pán ní xī lín ]青霉素的旧称。[英penicillin]
[ mù ní zǐ ]亦称“牟尼珠”。即数珠。佛教徒念佛、持咒、诵经时用来计数的成串珠子。多用木槵子等制成,每串以二十七颗、一百零八颗为常见。
[ shì jiā mù ní ](约前565—前485)梵语音译词。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古代印度释迦族人。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 mù ní hēi zhèng cè ]为了本国利益,不惜牺牲别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纵容侵略者的政策。1938年,英、法两国为使德国将侵略矛头转向苏联,于9月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强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以换取英、法、德、意不侵犯捷其他领土的“保证”,结果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德于次年侵占捷全境,并攻占波兰等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 shèng jī cí hé ní wéi sī ]北美洲西印度群岛中岛国。临加勒比海和大西洋。面积269平方千米。人口403万(1992年)。首都巴斯特尔。属火山岛。热带海洋气候。蔗糖业为经济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