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uì rǔ ]1.羞辱。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宋 王安石《涓涓乳下子》诗:“古人思慰亲,愧辱寧在己。”《清史稿·爱新觉罗允禩传》:“皇考仅令削籍更名,以示愧辱。”2.指遭受羞辱。《史记·龟策列传》:“还徧九州,未尝愧辱,无所稽留。”
[ kuì tàn ]愧叹,汉语词语,意思是自愧不如而叹服
[ kuì wèi ]惭愧和畏惧。语出《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南朝 梁 沉约《弹王源》:“明目腆颜,曾无愧畏。”唐 孙樵《刻武侯碑阴》:“洎受社稷寄,擅刑赏柄,曾心不愧畏。”
[ kuì xī ]羞惭,悲哀。《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公私篇》:“遂乃以顺民之资格,实行公天下之主义,簞食壶浆以迎来者,以靳为奴为隶于异姓异种之箝制之下而不自愧惜。”
[ kuì xiè ]谓对他人给予的照顾感到惭愧,并示感谢。
[ kuì xīn ]羞惭之心。《左传·昭公二十年》:“其祝史荐信,无愧心矣。”
[ kuì xiū ]羞辱;羞惭。唐 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不料奸人疑臣杀害 裴度,妄有告论,尘黷圣聪,愧羞天地。”宋 范仲淹《让枢密表》:“二年于兹,一功未立,屡叨进改,深负愧羞。”
[ kuì yuè ]羞愧而悦服。《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师 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 陈雍州 之责!’是以人皆愧悦。”胡三省 注:“司马师 承父懿之后,大臣未附,引咎责躬,所以愧服天下之心而固其权耳。”
[ kuì zhuó ]谓因羞惭而脸上发烫。极言惭愧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