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áo huái ]犹萦怀。《周书·杨纂传》:“大丈夫富贵何必故乡,若以妻子挠怀,岂不沮人雄志!”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听响卜》:“韦甄 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宋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见 谢亶 言,新生小息不安,甚挠怀。”
[ qīn náo ]1.亦作“侵橈”。侵扰,干扰。《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是时太后 可足浑氏 侵橈国政,太傅 评 贪昧无厌,货赂上流,官非才举,羣下怨愤。”《宋史·太宗纪一》:“冬十月癸亥,詔:河南 吏民不得阑出边关侵挠略夺。”明 归有光《夏淑人六十寿序》:“武宗 皇帝之世,佞倖藉权,侵挠朝政。”2.谓侵夺骚扰。《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三年》:“初,詔发 蜀 兵赴闕,并优给装钱,王全斌 等擅减其数,仍纵部曲侵挠之。”
[ qū náo ]1.亦作“屈橈”。弯曲。2.退缩;屈服。3.阻挠。4.谓受压抑。
[ lín wēi bù náo ]挠:屈,折。遇到危险时并不屈服。形容英勇坚贞。
[ náo jǔ ]1.屈从退缩。2.阻挠;阻止。
[ náo mèn ]烦闷。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主司挠闷》:“贞元 十一年,吕渭 第一榜,挠闷不能定去留。”
[ náo qū wǎng zhí ]指矫正曲直。
[ náo qū ]1.屈服。《周书·王思政传》:“引见 文襄,辞气慷慨,无挠屈之容。”《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元年》:“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 未尝挠屈。”清 冯桂芬《与吉抚部书》:“至某等皆枢要所不喜,执事显与立异,毅然不为所挠屈。斯其居心,虽古大臣何以加之。”2.枉曲。宋 欧阳修《论梁举直事封回内降札子》:“伏以曲庇小臣,挠屈国法,自前世帝王,苟有如此等事,史册书之。”《明史·耿九畴传》:“屡辨疑狱,无所挠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