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ē zhài ]举债,借债。元 柯丹邱《荆钗记·议亲》:“要成就小儿姻亲,全赖高贤担带。论才难佈摆,钱难揭债,物无借贷。”《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 闻得众人有言,恐怕不稳,又去揭债,央本县显要士夫,写书嘱托知县相公。”《歧路灯》第三十回:“揭债要忍,还债要狠。”姚雪垠《长夜》二八:“明年的荒春又得揭债,以后光这些债也会把咱拖死。”
[ jiē zhū ]标志。揭:本作楬(jié),小木桩。橥(zhū):木签。
[ jiē ]1.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锅。~幕。2.使隐瞒的事物显露:~露。~发。~底。~穿。~短。~晓。3.高举:~竿而起。4.标示:~橥(zhū)(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引申为标志。亦作“揭著”)。~示。5.扛,持。6.姓。[ qì ]提起衣裳:~衣涉水。
[ héng dāo jiē fǔ ]指持刀执斧。
[ jīn gāng jiē dì ]即金刚力士。
[ jīn gāng jiē dì ]见“金刚揭帝”。
[ lì jiē ]1.涉水。连衣涉水叫厉,提起衣服涉水叫揭。语出《诗·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毛传:“以衣涉水为厉,谓由带以上也。揭,褰衣也。”宋文天祥《献州道中》诗:“躋攀上崖蹬,厉揭涉瀟瀨。”清曹寅《秋饮》诗:“一勺波澜生,深浅各厉揭。”清赵翼《题王摩诘渡水罗汉图》诗:“丹青真贋那得知,厉揭神情独可按。”2.指所受影响深浅不同。
[ mì jiē ]1.秘密的奏疏。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亲书奏章》:“近年故相 王锡爵 密揭,亦其幼孙所写,故窃啟者不敢私易,得以初稿达御前。”2.秘密的文告。清 毛祥麟《三略汇编·小刀会纪略》:“时 蓝守 回郡,统兵将至 上海,先有密揭入城,贼见之狂窘。”
[ shēn lì qiǎn qì ]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没有用,只得连衣服下水。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 mù pó luò jiē lā pó ]亦作“牟呼婆羯洛婆”。梵语musaragalva的译音。佛教徒所说的七宝之一。即车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