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è dí ]打败敌人。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唐肃宗四》:“逆贼有必亡之势,诸将有克敌之能。”鲁迅《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类乎投降’,‘机会主义’,这是近十年来‘新形式的探求’的结果,是克敌的咒文,至少先使你惹一身不干不净。”
[ kè dí gōng ]良弓名。南宋 绍兴 年间 韩世忠 据神臂弓改造而成。“其发可至百步,其劲可穿重甲”,成为对付 金 人铁骑的精良兵器。见 宋 王明清《挥麈三录》卷三、《宋史·兵志十一》。一说本于 徽宗 时知 雄州 和诜 所上制胜强远弓(亦称凤凰弓),见 宋 岳珂《桯史》卷五。
[ kè dí nǔ ]良弓名。明 嘉靖 二十七年,锦衣卫军匠 冯经 所献,一次可发两三枝箭。见《续文献通考·兵十四》。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弩》:“国朝军器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
[ pǎo dí qíng ]方言。战争时期,听到敌人行动消息,事先躲到野外去。
[ qíng dí ]1.强敌。《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三国 魏 曹丕《与锺繇书》:“真君侯之勍敌,左右之深忧也。”唐 白居易《汉高皇帝亲斩白蛇赋》:“制勍敌,必示以乃文乃武。”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寂然无声,莫测动静,此必勍敌,攻之,十恒七八败。”2.有力的对手,多谓才艺相当的人。唐 司空图《戊午三月晦》诗之一:“牛 夸棊品无勍敌,谢 占诗家作上流。”宋 司马光《续诗话》:“李长吉 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絶无对。曼卿 对‘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以为勍敌。”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三·石鼓诗》:“后 子瞻 作《凤翔八观诗》中《石鼓》一篇,别自出奇,乃是 韩公 勍敌。”
[ qíng dí ]因追求同一异性而彼此发生矛盾的人。
[ shā dí zhì guǒ ]勇敢杀敌,以立战功。《左传·宣公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 致:取得,达到。果:战果,指胜利。
[ qí féng dí shǒu ]比喻彼此本领不相上下。
[ pǐ dí ]对等;相当:两方势力~。无与~。
[ què dí guān ]亦作“却敌冠”。汉 代卫士的帽子。
[ què dí lóu ]亦作“却敌楼”。晋 代设在宫城内的更楼。
[ shì jūn lì dí ]也说力敌势均。双方势力相当,不分高下。《南史·刘穆之传》:“力敌势均,终相吞咀(jǔ)。” 敌:力量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