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èi zhǐ ]1.皇帝的旨意。《新唐书·孙伏伽传》:“始, 伏伽 拜御史时,先被内旨,而制未出,归卧于家,无喜色。”《明史·云南土司传三·孟养》:“时已三征 麓川 ,内旨必欲生擒 机发 ,已密諭总督 王驥 ,又敕諭以 云南 安置 孟养 旧宣慰 刀孟宾 为嚮导。”2.皇后的懿旨。因皇后居宫内,故称。 蔡东藩 《唐史演义》第二五回:“ 许敬宗 仰承内旨,更奏称:‘ 王 庶人父 仁祐 ,本无他功,徒因女贵致显。’”
[ qíng zhǐ ]1.犹情由。2.心愿;想法。
[ ruì zhǐ ]圣人的意旨。后称皇帝的诏令。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然睿旨幽隐,经文婉约,丘明 同时,实得微言。”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十二月》:“愿特降睿旨,今后监司规画事理可行,而诸州违戾不从者,重加之罪。”
[ shùn zhǐ ]亦作“顺指”。谓曲意逢迎。
[ miào zhǐ ]1.精微幽深的旨意。2.好的意见,计谋。
[ sān zhǐ xiàng gōng ]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 shèng zhǐ ]封建社会里称皇帝的命令,现多用于比喻:他的话你就当成~啦?
[ pù mǎ shèng zhǐ ]元 时由驿站快马急递的皇帝玺书。
[ lìng zhǐ ]1.指帝王的命令。《梁书·王僧辩传》:“俄而 岳阳 奔退,而 鲍泉 力不能剋 长沙,世祖 乃命 僧辩 代之…… 僧辩 既入,背 泉 而坐,曰:‘鲍郎,卿有罪,令旨使我鏁卿,勿以故意见待。’”《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国王﹞令旨已下,随有两个力士将鋃鐺锁了 言寄华 到那大粪窖边墩着。”2.宋、元 时指太子的命令。宋 岳珂《愧郯录·圣旨教令之别》:“国朝所司承旨之别:乘舆称圣旨,中宫称教旨,储闈称令旨。”《元代白话碑集录》载有1243年 鄠县 草堂寺《阔端太子令旨碑》。3.金 代曾以皇太后之命为“令旨”。《金史·章宗纪一》:“己亥,迁大行皇帝梓宫於 大安殿。癸卯,以皇太后命为令旨。”
[ piào zhǐ ]明 清 时代,内阁学士代皇帝批答章奏,书写批语于票签,贴各疏面,谓之“票旨”。
[ pān wén lè zhǐ ]指美好文章的文辞与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