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ái jià ]装柴的框架。采樵者用以背柴。京剧《奇袭白虎团》第二场:“崔大娘、崔大嫂 背柴架警惕地奔上。”
[ chái jīng ]1.做柴用的小木。2.指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3.借指村舍。
[ chái lì ]1.如枯木般独立。参见“柴立其中央”。2.瘦瘠貌。
[ chái lì qí zhōng yāng ]1.谓像枯木般地无心而立于中央。2.引申为中立。
[ chái lián ]用芦苇做的遮蔽门窗的帘子。形同竹帘。
[ chái liáo gào tiān ]燔柴祭告上天。《宋书·武帝纪下》:“永初 元年夏六月丁卯,设坛於南郊,即皇帝位,柴燎告天。”《周书·孝闵帝纪》:“元年春正月辛丑,即天王位。柴燎告天,朝百官於路门。”《资治通鉴·陈武帝永定元年》:“春正月辛丑,周公 即天王位,柴燎告天,朝百官於露门。”
[ chái mén ]用散碎木材、树枝等做成的简陋的门。旧时用来比喻贫苦人家。
[ chái mǐ ]做饭用的柴和米,泛指必需的生活资料。
[ chái mǐ fū qī ]为柴米的需要而结合的夫妻。指物质生活条件低微的贫贱夫妻。
[ chái mǐ yóu yán jiàng cù chá ]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样东西,俗称开门七件事。宋 吴自牧《梦粱录·鲞铺》:“盖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芙蓉》1980年第1期:“山里哪样不好?有饭吃,有柴烧,种了棉花可以织布,柴米油盐酱醋茶,只差一包盐。”
[ chái mù ]材质低劣之木,多别于硬木、花梨等而言。
[ chái rǔ guān gē ]古代四大窑名。
[ chái sāng ]1.古县名。西汉 置,因县西南有 柴桑山 得名,治所在今 江西省 九江市 西南。东汉 末,诸葛亮 见 孙权 于此,共图抗 曹。晋 以后历为 浔阳郡 和 江州 治所。隋 废。晋 郭璞《江赋》:“鼓洪涛於 赤岸,沦餘波乎 柴桑。”2.借指 晋 陶潜。因其故里在 柴桑,故称。清 钱谦益《吴封君七十序》:“指 娄水 为 潯阳,即家园为 庐 阜,饮 柴桑 之酒,一觴独进;鼓 少文 之琴,众山皆响。”陈三立《次韵黄知县苦雨》:“陆沉共有神州痛,休问 柴桑 漉酒巾。”3.据《宋书·隐逸传·陶潜》载,潜 晚年隐居故里 柴桑,有脚疾,外出辄命二儿以篮舆舁之。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清 赵翼《哭亡儿耆瑞》诗之五:“葬留 嬴 博 空题墓,归到 柴桑 孰舁舆?”
[ chái sāng lìng ]指 东晋 末隐寓 庐山 西林寺 的 刘遗民。因其曾为 柴桑 令,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