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ū zhuāng dǎ bàn ]对容颜衣着进行修饰。
[ sān liǔ shū tóu,liǎng jié chuān yī ]旧时代妇女的打扮。亦借指妇女。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谁想 寇承御 是箇三綹梳头两截穿衣女流之辈,倒有这片忠心。”
[ shū zhuāng lóu ]1.旧指妇女居住的楼房。2.古迹名。即梳妆台。亦省称“梳粧”。
[ shū zhuāng tái ]1.置放梳洗用具供妇女梳妆打扮的台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小云 听説,便起身走向梳妆臺的抽屉里,一阵乱翻,却翻不出来。”曹禺《日出》第三幕:“近床有一张破旧梳妆台,上面放一只破脸盆,一两个花碗。”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二章:“晓燕 对着梳妆台梳理好了头发,又对着自己发烧的脸颊笑了笑。”2.古迹名。在今 北京市 景山 附近。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辽 金 及 元 皆都 燕,而制度文物,金 为最盛。今禁中 梳妆臺、琼花岛 及 小海、南海 等处,皆 金 物也。”明 沉德符《野获编·畿辅·煤山梳妆台》:“又有 梳妆臺,与此山相近,予幼时往游……相传为 耶律后 萧氏 洗粧之所。”3.古迹名。在昔 江苏省 宜兴县 善权寺 内。清 陈维崧《倾杯乐·善权寺火》词:“三生堂 后,梳妆臺 左,李唐 遗殿。”4.古迹名。在今 三门峡。贺敬之《三门峡歌·梳妆台》:“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 梳妆台。”
[ shū zhuāng xiá ]置放梳妆用品的匣子。
[ shū zi ]整理头发、胡子的用具,有齿,用竹木、塑料等制成。
[ yóu mù shū ]妇女头上插戴的一种梳子。古代歌妓常用作头饰,故又为歌妓的代称。
[ yù shū ]梳之美称。唐 元稹《六年春遣怀》诗之四:“玉梳鈿朵香胶解,尽日风吹瑇瑁筝。”明 贾仲名《对玉梳》第一折:“又有这玉梳儿一枚,是妾平日所爱之珍。”《全元散曲·斗鹌鹑·元宵》:“金凤斜簪,云鬟半偏,插玉梳,贴翠鈿。”
[ zhuāng shū ]1.梳妆打扮。2.梳妆打扮的款式。3.梳妆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