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ǔ pǐn zhōng zhèng ]魏、晋、南北朝 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魏文帝 曹丕 黄初 元年采纳吏部尚书 陈群 的建议,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将各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供朝廷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沿至 晋、南北朝,选取专重门第,致“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成为世族豪门把持政权的工具。隋文帝 时废除此制,改行科举制。参阅《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宋书·恩倖传论》。
[ jiǔ pǐn zhōng zhèng zhì ]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制度。自曹魏开始,用各州郡有声望的人任“中正”官,负责在本地区品评人物,选拔官吏。把人物分为九等,称九品,然后按品级选官。据门第高低划分品级上下,按品级上下决定官阶大小,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世族地主操纵政权、发展权势的工具。至隋改行科举制,此制废。
[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把弯曲的东西扭直,结果过了头,又歪向另一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汉书·诸侯王表》:“而藩国大者跨州兼郡…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矫:纠正。枉:弯曲。过正:过了头,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 jiǎo zhèng ]改正;纠正:~发音。~错误。~偏差。
[ jūn zhèng ]军中执法官。《列子·说符》:“好兵者之 楚,以法干 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三年》:“遐 为军正将军,帅步骑二万拒之。”胡三省 注:“古有军正。《黄帝法》曰,正无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盖军中执法者也。张氏 遂以为将军之号。”
[ kuāng luàn fǎn zhèng ]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 kuāng miù zhèng sú ]纠正错误,矫正陋习。
[ dōu bǎo zhèng ]宋 代都保之长。详“都保”。
[ bì zhèng diàn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卬 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后汉书·锺离意传》:“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意 诣闕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新唐书·姚璹传》:“证圣 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宋 沉括《梦溪笔谈·艺文二》:“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亦称“避正堂”、“避正寝”。《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降物,素服也;不举,去乐也,避移时,避正堂,须时移灾復也。”《隋书·礼仪志三》:“隋 制,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宋 刘攽《为冯参政久旱待罪表》:“陛下忧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寝而不居,贬常珍而弗御。”
[ bì zhèng táng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