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ān lú ]1.亦作“氊庐”。即毡帐。《新唐书·北狄传·奚》:“逐水草畜牧,居氊庐,环车为营。”宋 梅尧臣《送祖择之学士北使》诗:“宿造毡庐开,行逢猎骑合。”清 赵翼《潞江》诗:“经年马背安居地,每夕氊庐托宿家。”2.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南朝 陈 徐陵《移齐文》:“西穷版屋,北罄毡庐。”宋 曾巩《明妃曲》之二:“一辞椒屋风尘远,去託氊庐沙磧深。”参见“毡帐”。
[ zhān lú ]亦作“氊炉”。北方用以取暖的一种火炉。
[ zhān lú huì ]亦作“氊炉会”。宋 代每年十月初一,游士在 庐山 白鹿洞 举行的一种酒会。宋 陶穀《清异录·黑金社》:“庐山 白鹿洞 游士辐凑,每冬寒,醵金市乌薪,为御冬备,号‘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为氊炉会,盖御密窗牖,张置毯褥,以是日始也。”
[ zhān mò ]毡与墨。模拓碑或古器物上字与图形的用具。亦用以借指拓本。
[ zhān qiáng ]亦作“氊墙”。毡帐的壁。借指毡帐。
[ zhān qiú ]1.亦作旃裘,古代北方民族用毛制的衣服。2.指代北方民族。
[ zhān shàng tuō máo ]氈为毛制,在氈上拖毛,则涩滞难行。用以形容脚步畏缩不前。
[ zhān tǎn ]亦作“氊毯”。毛毡制成的毯子。
[ zhān táng ]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君主接见使者的大毡帐。
[ zhān tiáo ]〈方〉铺垫用的大块毡子。
[ zhān wà guǒ jiǎo xuē ]毡袜、裹脚、靴子,都是穿在脚上的东西。比喻彼此都一样。
[ zhān wō ]1.方言。一种毡帽。2.北方冬天所穿的一种毡靴。如:他的足上登了一双毡窝,是道地的陕北出产。
[ zhān wò ]1.即毡帐。2.匈奴族以毡制的篷帐为居室,因用以借指匈奴王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