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ì sì ]1.眼泪和鼻涕。三国 魏 阮籍《咏怀》之六二:“齐景 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南史·萧钧传》:“﹝ 萧钧 ﹞年七岁,出继 衡阳元王,见 高帝,未拜,便涕泗横流。”明 孙梅锡《琴心记·赍金买赋》:“徘徊倚袖,涕泗沾衣,梦到君傍,可怪鸡鸣惊唤予。”清 罗有高《邓先生墓表》:“﹝先生﹞年十七,得 宋 五子书读之,涕泗被面下曰:‘嗟夫!吾乃今日知为人之道也。’”参见“涕泗滂沱”。2.涕泪俱下,哭泣。汉 扬雄《元后诔》:“新室文母太后 崩,天下哀痛,号哭涕泗。”宋 苏轼《白帝庙》诗:“迟回问风俗,涕泗閔兴衰。”《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向士肃 出外拜客……遇箇妇人,鬢髮蓬鬆,涕泗而来。”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事叔至孝》:“﹝ 施愚山 ﹞辛亥客都门,每忆叔,輒涕泗。”
[ tì sì pāng tuó ]谓涕泪如雨。形容涕泪流得极多。同“涕泗滂沱”。
[ tì yí ]1.眼泪和鼻涕。2.涕泪俱下;哭泣。
[ tì tuò ]1.亦作“涕涶”。鼻涕和唾液。汉 扬雄《解嘲》:“蔡泽,山 东之匹夫也,顩颐折頞,涕唾流沫。”《汉书·扬雄传下》作“涕涶流沫”。清 昭槤《啸亭杂录·徐中丞》:“尝贺长至节,天寒裘秃,按察使 包括 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2.擤鼻涕、吐口水。常用以表示鄙薄和轻视。唐 杜甫《别李义》诗:“莫怪执杯迟,我衰涕唾烦。”唐 黄滔《祭先外舅》:“於是涕唾声华,毫釐簪笏,枕中罢竟於名位,壶里别窥於日月。”宋 苏舜钦《答宋太祝见赠》诗:“翘然当路人,顾我甚涕唾。”清 黄宗羲《七怪》:“神仙之有无不可知,即有之,亦山林隐逸之徒,於朝市无与也。故其涕唾尘世之事,犹尘世之不得不隔絶山林矣。”
[ tuò tì ]1.亦作“唾洟”。吐唾沫。2.喻别人的片言只语。
[ yǎn tì ]掩面垂涕哭泣。形容非常悲痛。《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xiè tì ]谓涕泪纷纷下落。语本《楚辞·刘向〈九叹·远逝〉》:“肠纷紜以繚转兮,涕渐渐其若屑。”王逸 注:“涕泣交流,若磑屑之下,无絶时也。”南朝 宋 王僧达《祭颜光禄文》:“擥悲兰宇,屑涕松嶠。”南朝 梁 何逊《与崔录事别兼叙携手》诗:“闻离常屑涕,是别尽凄清。”《隋书·音乐志上》:“帝潸然屑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