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ú bèi ]1.亦作“炉韛”。火炉鼓风的皮囊。亦借指熔炉。宋 苏轼《和犹子迟赠孙志举》:“轩裳大炉韛,陶冶一世人。”元 吴莱《张氏大乐玄机赋论后题》:“乐工冶卒且深猒其炉鞴鼓铸之劳。”清 谭嗣同《仁学》十:“冲盪又非能自主,有大化之炉鞴鼓之。”清 赵翼《石女歌》:“化工炉鞴谁能识,一样胚胎摶活脱。”2.鑪鞴:1.火炉鼓风的皮囊。亦借指熔炉。唐 施肩吾《早春游曲江》诗:“羲和 若拟动鑪鞴,先铸 曲江 千树红。”宋 叶适《送胡衍道》诗:“众金鑪鞴合,一匠杗桷分。”清 冯桂芬《忆樊居制艺序》:“气以举之,神以行之,鑪鞴以鍊之,笙鏞以韵之。”3.谓冶炼;铸造。明 唐顺之《古镜歌》:“埋没土中几何年,大块为工再鑪鞴。”清 冯桂芬《吴县学礼器记》:“百材既集,聚众工於一室而课之。斵者、削者、鑪鞴者、绘画者、刮摩摶埴者,左右指挥,按图求合。”
[ lú bǐng ]烧饼。宋 张师正《倦游杂录》:“市井有鬻胡饼者,不晓名之所谓,得非熟于炉而食者,呼为炉饼宜矣。”
[ lú chuí ]1.亦作“鑪锤”。亦作“鑪椎”。2.比喻造化,陶铸。3.比喻构思熔裁或构思熔裁的能力。4.比喻军政大事等的安排、措施。
[ lú chuí ]1.亦作“炉鎚”。亦作“鑪槌”。2.指冶炼工业。3.见“炉锤”。
[ lú dǐ ]冶炼银铅的一种脚料。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密陀僧》。
[ lú dǐng ]1.炉灶与鼎。炼丹用具。多借指内丹家所说的丹田。唐 吕岩《七言》诗之十二:“认得东西木与金,自然炉鼎虎龙吟。”宋 苏轼《东坡志林·乐天烧丹》:“乐天 作 庐山草堂,盖亦烧丹也,欲成而炉鼎败。”2.借指炼丹。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一:“公晚年专志炉鼎。”《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吕用之 閒居私第,终日讲炉鼎之事。”3.指 庐山 香炉峰。明 王守仁《登香炉峰次梦石韵》:“曾从炉鼎躡天风,下数天南百二峰。”
[ lú fēng ]1.江西省庐山香炉峰的省称。2.鑪峯:炉峰。
[ lú gān shí ]指菱锌矿。有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作用,是治疗眼疾的主要药物。
[ lú huī ]燃料在炉内燃烧后所剩的粉状物。
[ lú huǒ ]1.生了火的炉子。《南齐书·褚澄传》:“有一傖父冷病积年,重茵累褥,牀下设炉火,犹不差。”唐 舒元舆《上论贡士书》:“廊廡之下,特设茵榻,陈炉火脂烛。”清 沉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明日但各出杖头钱,我自担炉火来。”2.谓道士炼制丹药。晋 葛洪《神仙传·李少君》:“少君 於 安期先生 得神丹炉火之方。”唐 冯翊《桂苑丛谈·张绰有道术》:“﹝ 张绰 ﹞颇有道术,常养气絶粒,嗜酒耽碁,又以炉火药术为事。”清 王韬《淞滨琐话·倪幼蓉》:“女少长,喜閲道藏书,且多妙解,於炉火铅汞之事,独不深信。”3.炉中之火。唐 李白《秋浦歌》之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絶之。”4.鑪火:1.炉中之火。《墨子·备穴》:“战且北,以须鑪火之然也。”宋 曾巩《雪咏》:“鑪火殆可谢,衣絮谁復言。”5.生了火的炉子。《南齐书·褚澄传》:“有一傖父冷病积年,重茵累褥,牀下设鑪火,犹不差。”6.谓道士炼制丹药。唐 冯翊《桂苑丛谈·李将军为左道所误》:“一旦有小校绍介一道人,云能鑪火之事。”
[ lú huǒ chún qīng ]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 lú jù ]炉子及烟筒、拐脖儿、拔火罐等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