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āng yàn ]1.见“香焰”。2.亦作“香燄”。焚香时出现的烟火。
[ wēi yàn ]1.见“威焰”。2.亦作“威燄”。指显赫的威势气焰。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二·考察留用》:“是时 严(严嵩)仅为大宗伯,而威焰已能钳结上下如此。”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南渡诸臣传不备》:“史弥远 握权卅餘年,威燄甚於 京檜。”茅盾《子夜》四:“如果他还是往日那样的威焰,在此时一怒之下,大概那位耽误了他们 曾 吴 两府要电的本地电报局长总该倒楣的了。”
[ xiá yàn ]1.亦作“霞焰”。如火的彩霞。亦以形容景物。2.见“霞燄”。
[ yàn duàn ]亦作“燄段”。金 元 院本、杂剧正剧前附加的一段小故事。
[ yàn guāng ]1.光焰;光华。唐 李群玉《赠魏三十七》诗:“莫放焰光高二丈,来年烧杀杏园花。”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进士初擢第,头上七尺焰光。”2.古 印度 对摩尼珠(即清净如意宝珠)的别称。《法苑珠林》卷四:“其土常有自然釜鍑。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於鍑下,饭熟光灭。”
[ yàn hóng ]火红。许地山《缀网劳蛛·海世间》:“你这人太笨了,热火燃尽的冷灰,岂能载得你这焰红的情怀?”《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天边游荡着几缕焰红的云彩。”
[ yàn huàn ]亦作“燄幻”。谓虚无变灭,如焰如幻。焰和幻是大乘关于“空”的十种譬喻的两种。见《大日经》等。
[ yàn huì dì ]佛教语。谓大乘菩萨十地修行中的第四地。在此阶次中,菩萨精进道业,断除思惑,慧性炽盛如焰。八十卷本《华严经·十地品》:“菩萨住此焰慧地,其心清浄永不失;悟解决定善增长,疑网垢浊悉皆离。”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六折:“自煖地以至欢喜地、离垢地、焰慧地、法云地,地地相乘。”亦省作“焰地”。八十卷本《华严经·十地品》:“始登焰地增势力,生如来家永不退;於佛法僧信不坏,观法无常无有起。”《十住经·焰地》:“如是诸菩萨摩訶萨,住此菩萨焰地,诸善根转增明利。下地菩萨,所不能及。”参见“十地”。
[ yàn kou ]佛教用语,形容饿鬼渴望饮食,口吐火焰。和尚做法事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
[ yàn kǒu jīng ]泛指向饿鬼施食时所诵的经文。有《焰口饿鬼经》、《焰口仪轨经》、《焰口施食仪》等。
[ yàn là ]正在燃烧的蜡烛。宋 周邦彦《解语花·元宵》词:“风消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
[ yàn mó ]亦作“燄摩”。梵语译音。佛教谓主管地狱之王,通常称为 阎罗。
[ yàn mó tiān ]1.亦作“焰魔天”。梵语的略译。或译为“夜摩天”、“炎摩天”。佛教谓欲界六天之三。此天为风轮所持,居三十三天之上。因用以喻遥远的去处。2.指阎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