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ǎn mǎ zhī lì ]犹犬马之劳。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 quǎn mǎ zhī nián ]对尊上卑称自己的年龄。
[ quǎn pù ]指军营四面警犬守护之处。《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朱全忠 穿蚰蜒壕围 凤翔,设犬铺、铃架以絶内外。”胡三省 注:“凡行军下营,四面设犬铺,以犬守之。敌来则羣吠,使营中知所警备。”
[ quǎn róng ]1.古族名。戎 人的一支。即 畎戎。又称 畎夷、犬夷、昆夷、绲夷 等。《左传·闵公二年》:“虢公 败 犬戎 于 渭 汭。”杜预 注:“犬戎,西戎 别在中国者。”《国语·周语上》:“穆王 将征 犬戎。”《史记·宋微子世家》:“周幽王 为 犬戎 所杀,秦 始列为诸侯。”2.旧时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蔑称。唐 杜甫《扬旗》诗:“三州陷 犬戎,但见西岭青。”浦起龙 心解:“谓上年十二月 高适 在事时,吐蕃 陷 松、维、保 三州。”唐 薛逢《开元后乐》诗:“一自犬戎生 蓟北,便从征战老 汾阳。”3.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清 黄遵宪《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鼠盗忽窃发,犬戎敢相逼。”4.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种。《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融父山,顺水 入焉。有人名曰 犬戎。”5.传说中的国名。详“犬封国”。
[ quǎn rú ]原指古希腊抱有玩世不恭思想的一派哲学家,后来泛指玩世不恭的人。
[ quǎn shū ]《晋书·陆机传》:“初 机 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羈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絶无书信,汝能齎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
[ quǎn tù jù bì ]比喻双方同归于尽。
[ quǎn yá pán shí ]指封建王朝分封宗室子弟以巩固统治。
[ quǎn yá xiāng cuò ]错:交叉,错杂。比喻交界线很曲折,象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
[ quǎn yáng ]1.狗和羊。《论语·颜渊》:“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唐 李白《经离乱后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公卿如犬羊,忠讜醢与葅。”2.常用以比喻任人宰割者,如俘虏、囚犯等。宋 范仲淹《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及 麟府 丧陷,镇戎 三败,杀者、伤者前后仅二十万人矣,死者为鱼肉,生者为犬羊。”《说岳全传》第二五回:“若不今朝邀赦免,何至他年作犬羊?”3.旧时对外敌的蔑称。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 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宋 陆游《涉白马渡慨然有怀》诗:“太行 之下吹虏尘,燕 南 赵 北空无人;袁 曹 百战相持处,犬羊堂堂自来去。”
[ quǎn yóu ér ]汉字偏旁名称。通称“反犬旁”。例字如“狂”、“犹”、“独”等。
[ quǎn zhì ]1.狗和猪。2.喻卑劣或卑劣之人。
狗:警~。猎~。牧~。军用~。丧家之~。鸡鸣~吠。
[ shǐ quǎn ]清 代对沿 混同江,西起今 依兰 县东北,东达 黑龙江 口海岸及 库页岛 所居 黑斤(今赫哲族)等使犬部落的称呼。各部从事渔猎。冬日乘坐冰橇,用犬驾拽,因称。
[ shǒu quǎn ]守护宅舍的狗,看家的狗。
[ mù tù gù quǎn ]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
[ lǘ míng quǎn fèi ]如同驴叫狗咬一般。形容文字言语拙劣。
[ qiān huáng quǎn ]《史记·李斯列传》:“斯 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復牵黄犬俱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以“牵黄犬”、“牵犬东门”喻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晋书·良吏传·鲁芝》:“及 宣帝 起兵诛 爽,芝 率餘众犯门斩关,驰出赴 爽,劝 爽 曰:‘公居 伊 周 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復可得乎!’”宋 陆游《短歌行》:“君不见猎徒父子牵黄犬,岁岁秋风 上蔡 门。”清 尤侗《放歌》之三:“一朝束缚 咸阳 市,牵犬东门岂可得?”亦省作“牵黄”。清 钱谦益《九日宴集含暉阁醉歌》:“试问中书传仰药,何似 上蔡 行牵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