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fàn ]1.三度触犯。《南齐书·天文志下》:“﹝ 永明 五年五月﹞庚子,太白三犯毕左股第一星西南一尺。”2.三度犯法。《新唐书·食货志四》:“大中 初,盐铁转运使 裴休 著条约: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论死。”《元史·太宗纪》:“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3.词曲中犯调的一种。一首词曲中宫调或句法犯三调者谓之三犯,如《三犯渡江云》。宋 张炎《词源·原序》:“美成 诸人又復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参见“犯调”。
[ shào nián fàn ]在我国指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因犯罪而被依法判处徒刑的人。
[ shǒu fàn ]组织、带领犯罪集团或团伙进行犯罪活动的首要分子。
[ sì fàn ]古代乐曲转调的名称。曲调中宫调犯四调者谓之四犯。
[ shāng fàn ]冒犯,触犯。《朱子语类》卷七十:“那人也无十分伤犯底事。”《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其中便有难於严禁之处,恐怕伤犯客人面子。”郭沫若《<孔雀胆>二三事》:“中国 成为‘民国’已经三十三年了,‘皇帝陛下’这些名称似乎已经是博物馆里面的东西,然而 秦始皇 还是伤犯不得。”
[ méng fàn ]冲冒,冒犯。指不顾危险、恶劣环境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蒙犯霜露,以逞君心。”《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蒙犯霜雪,天时寒,面皆破裂。”李贤 注:“蒙,冒也。”宋 苏轼《与佛印禅老书》:“今僕蒙犯尘埃,垂三十年,困而后知返。”
[ nì fàn ]1.犹违犯。2.犯有叛逆罪的人。
[ nì tiān fàn shùn ]背逆天意正道。
[ rě fàn ]冒犯。柳杞《好年胜景》:“不能惹犯它,因为狼性恶毒,好作残忍的报复,谁惹了它,是无法逃避祸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