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ào sì ]1.即太祝。为 汉 代太常属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景帝 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武帝 太初 元年更曰庙祀。”2.立庙奉祀。唐 元稹《告祀曾祖父》:“唐 制:位五品皆庙祀。”宋 曾巩《为人后议》:“号位不敢以非礼有加也,庙祀不敢以非礼有奉也。”
[ qī sì ]周代设立的七种祭祀,即司令、中霤、国门、国行、泰厉、户、灶。见《礼记·祭法》。《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国癘之文,尚标七祀;良药之市,亦载三医。”
[ shì sì ]世代祭祀。《左传·僖公十二年》:“管氏 之世祀也宜哉!”《宋书·礼志三》:“虽年絶世祀,代革精华,可得腾金綵,奏玉润。”南朝 梁 任昉《王文宪集序》:“远协神期,用彰世祀。”
[ nì sì ]违反上下位次的祭祀。《左传·文公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庙,躋 僖公,逆祀也。”杜预 注:“僖 是 閔 兄,不得为父子,尝为臣,位应在下,令居 閔 上,故曰逆祀。”《孔子家语·颜回》:“设虚器,纵逆祀,祠海鸟:三不智。”明 刘基《吉禘于庄公作僖公主》:“又其甚者,禘太庙以致妾母,纵逆祀以乱昭穆,鲁 之礼不可言矣!”
[ mìng sì ]谓遵天子之命所进行的祭祀。《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相 之不享於此久矣,非 卫 之罪也,不可以閒 成王 周公 之命祀,请改祀命。”杨伯峻 注:“閒借为干,犯也,违也……盖诸侯之国所当祀者,由 周 王室命之;卫 国之所当祀者,为 成王 周公 所命,今祀 相,在命祀之外者,故云犯 成王 周公 之命祀也。”《左传·哀公六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国语·鲁语上》:“大惧乏 周公 太公 之命祀,职贡业事之不共而获戾。”韦昭 注:“贾(贾逵)唐(唐固)二君云:‘周公 为太宰,太公 为太师,皆掌命诸侯之国所当祀也。’”
[ qiān sì ]千年。南朝 宋 谢瞻《张子房诗》:“惠心奋千祀,清埃播无疆。”唐 柳宗元《吊屈原文》:“后先生盖千祀兮,余再逐而浮 湘。”明 高启《吊伍子胥辞》:“奚千祀而勿毁兮,繄若人之死忠。”
[ sì diǎn ]1.记载祭祀仪礼的典籍。《国语·鲁语上》:“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非是,不在祀典。”南朝 宋 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夫盛德不泯,义存祀典。”宋 苏轼《奏乞封太白山神状》:“伏见当府 郿县 太白山,雄镇一方,载在祀典。”2.祭祀的仪礼。南朝 宋 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敬躬祀典,告奠圣灵。”唐 陈羽《明水赋》:“神灵是享,祀典攸传。”清 叶廷琯《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元氏 在 后汉 为 常山 相治,故相与长史,得为境内之山陈请祀典。”《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须知我是受了煌煌祀典,只有諭祭是派员拈香的。”
[ sì gòng ]诸侯向帝王入贡的祭品。古代九贡之一。
[ sì gū ]祭祀孤魂。旧时 江 南民俗,于特定的节日祭祀无人祭祀的死者。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江南城隍庙》:“每岁中元及清明,十月一日有庙市,都人迎赛祀孤。”
[ sì kǒng ]指祭祀 孔子 的典礼。旧时于每年九月二十八日 孔子 诞辰日举行。明 张萱《疑耀·祀孔子之始》:“至 唐 开元 二十七年,始专祀 孔子,而以其门人为配,凡今州郡,通祀社稷 孔子,承 开元 之制也。”
[ sì mìng ]祭祀的命令。《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卫成公 梦 康叔 曰:‘相 夺予享。’公命祀 相。宁武子 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 何事?相 之不享於此久矣,非 卫 之罪也。不可以閒 成王、周公 之命祀,请改祀命。’”杜预 注:“改祀 相 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