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ǜ shuì ]唐 代由率贷转化而来的一种杂税。率贷在名义上是向富户借钱,率税则为按财产的多少而抽税。唐 元稹《论当州朝邑等代纳率钱状》:“缘 夏阳、韩城 两县残破,量减逃户率税,每年摊配 朝邑、澄城、郃阳 三县代纳钱六百七十九贯九百二十一文。”参见“率贷”。
[ mù shuì ]对木商征收的厘金税。《清会典事例·户部·多伦诺尔》:“多伦诺尔 陆运木税,每年额解户部银五百六两七钱二分。”《清会典事例·工部·盛京木税》:“道光 十五年奏准,浑河 等处并 辽阳、岫巖、凤凰、开原 等四城木税,均岁徵银二千餘两。”
[ nóng yè shuì ]国家对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税。中国的农业税,通称公粮。
[ jiǎn shuì ]官府所征的有关丝麻的赋税。
[ jiǔ shuì ]政府对酒所征收的税。《说郛》卷十二引 宋 贾似道《悦生随钞·漫浪野录》:“子由 监 筠州 酒税,子瞻 尝就见之。”《文献通考·征榷四》:“﹝ 唐 ﹞ 德宗 建中 元年罢酒税。”
[ lí shuì ]1.晚清起实行的一种商业税。分坐厘、行厘两种,前者征货物交易税,后者征货物通过税。因税率按货值抽若干厘,故名“厘税”。又叫“厘捐”、“厘金”。咸丰 三年(1853年)起征,至1931年裁撤。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窃闻与 日本 议和,有割 奉天 沿边及 台湾 一省,补兵餉二万万两,及通商 苏 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2.指厘捐及海关税。清 李鸿章《复蒋芗泉书》:“惟 沪 上……釐税所入,尽供 湘 淮 全军,东豫 数省剿 捻 之用。”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八章第二节:“其餘釐税,除海关外,一律裁撤,曾经晓諭在案。”参见“釐捐”。
[ mén kǎn shuì ]明 代的一种税收名。清 顾燮《丹午笔记·门槛税》:“万历 年间,凡家中有大厅者,即加门槛税,故今人称大户曰‘是有门槛人家’。”
[ rén kǒu shuì ]以人作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税。详“ 人头税 ”。
[ rén tóu shuì ]旧时以人口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税。
[ shí yī ér shuì ]按十分取一的税率抽税。相传为 夏 商 周 三代的田税制度。《尚书大传》卷二:“王者十一而税,而颂声作矣。”《论语·颜渊》“盍彻乎”三国 魏 何晏 集解:“周 法十一而税,谓之彻。”一本作“什一而税”。晋 葛洪《抱朴子·诘鲍》:“十一而税,以奉公用,家有备凶之储,国有九年之积。”宋 陈亮《送丘秀州宗卿序》:“古者用民,岁不过三日,十一而税,不立意以罔民利,不喜察以导民争。”清 朱大韶《初税亩说》:“井田之法,一夫一妇,受田百亩,所谓十一而税也。”参阅《孟子·滕文公上》。
[ liǎng máng shuì ]清 雍正 十三年规定征收田赋,分上下两期。上期从农历二月开征,五月截止,叫上忙。下期从八月接征,十一月截止,叫下忙。故有“两忙税”之称。清 魏源《江南吟》之一:“有田何不种稻稷?秋收不给两忙税。”参阅《清文献通考·田赋考三》。
[ liǎng shuì ]1.夏税和秋税的合称。2.见“两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