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àn gé shī ]诗体的一种。指与今律相谐的歌行体,以别于纯粹的古风。
[ jǐ hài zá shī ]组诗名。清代龚自珍作。指1839年作者辞官回乡途中所作的诗。均为七言绝句,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政府腐败、国家衰亡、社会黑暗的深切担忧和强烈不满,诗作大多感情沉郁、气势恢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等名句,历来被人传诵。
[ bǎi nián shī ]亦称“百年歌”。乐府诗的一种。晋 陆机 所创,记述从幼小到耄老的状况。唐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下:“《百年诗》,起总角至百年,歷述其幼小、丁壮、耆耄之状,十岁为一首。陆士衡 至百二十时也。”唐 冯贽《云仙杂记·百年歌》:“李观 作《百年歌》,王湜 请其法。”《新五代史·唐庄宗纪下》:“克用(李克用)破 孟方立 于 邢州,还军 上党,置酒 三垂岗,伶人奏《百年歌》,至于衰老之际,声甚悲,坐上皆悽愴。”
[ dìng chǎng shī ]戏曲中角色第一次出场开头所念的诗,通常是四句。
[ chén shī ]1.采集并进献民间诗歌。2.指献上诗文。
[ hè shī ]1.作诗与别人互相唱和:饮酒~。2.指与别人互相唱和的诗。
[ héng shuò fù shī ]槊:长矛;赋:吟。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 jiǔ hǔ shī lóng ]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
[ jiǔ lóng shī hǔ ]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
[ lǎng sòng shī ]无固定格律,以节奏明快、音调和谐为特色,适合于朗诵的诗体。
[ jǐng chá yǔ zàn měi shī ]短篇小说。美国欧·亨利作于1906年。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食宿无着,想进监狱度过严冬,屡次以身试法,警察却置之不理。后来,他在教堂外面听到赞美诗,深为感动,决心重新做人,但此时却被警察抓走,并以无业游民罪关进监狱。
[ liǎng yùn shī ]诗体之一种。一首诗中押平仄两韵。如 唐 章碣《变体诗》“东南路尽 吴江 畔,正是穷愁暮雨天。鸥鷺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今古若论英达算,鴟夷高兴固无边”,就是一首两韵诗。
[ jiè shī ]1.自我警戒的诗。2.戒除做诗。
[ jìn tǐ shī ]一种遵守特定禁例写作的诗。据 宋 欧阳修《雪》诗自注、《六一诗话》及 宋 苏轼《聚星堂雪诗叙》所记,其禁例大略为不得运用通常诗歌中常见的名状体物字眼,如咏雪不用玉月犁梅练絮白舞等,意在难中出奇。参阅 清 赵翼《陔馀丛考·禁体诗》。
[ jìn tǐ shī ]指律诗和绝句。这种诗格律严整,韵调和谐。约形成于齐、梁,成熟、发展于唐代。与“古体诗”相对。因较古体诗形成稍晚,故名。
[ lè shī ]可以入乐的诗。古代与徒诗对言。《史记·佞幸列传》:“延年 善歌,为变新声,而上方兴天地祠,欲造乐诗歌弦之。”宋 程大昌《考古编·诗论二》:“然后知《南》、《雅》、《颂》之为乐诗,而诸《国》之为徒诗也。”章炳麟《文学说例》:“半乐诗,乐诗、史诗混合者也。”参阅 清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诗入乐说》。
[ liù shēng shī ]亦称“笙诗”。《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佚诗的合称。这六篇诗都已亡佚,在《仪礼·燕礼》中其曲都以笙吹奏,故名。
[ liù shī ]1.犹六义。2.指大雅、小雅、正风、变风、变大雅、变小雅。参阅五代齐己《风骚旨格》。
[ liù yī shī huà ]北宋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撰。一卷。主要评论北宋及唐人的诗作。原题《诗话》,后人改称《六一诗话》,是最早用“诗话”为书名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