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è fù ]1.诵读、写作辞赋。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元史·赵良弼传》:“汉 人惟务课赋吟诗,将何用焉!”2.征收赋税。清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止忧》:“啼饥号寒者迫於内,课赋索逋者攻於外,忧能忘乎?”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一户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加倍课赋。”
[ kè gōng ]1.考核功绩。2.监督做工。
[ kè hé ]考核。《后汉书·朱浮传论》:“而 光武、明帝 躬好吏事,亦以课覈三公。”唐 张说《四门助教尹先生墓志》:“长安 之初,大开贡举,考功是岁千五百餘人,召先生课覈淑慝,时称无滞学矣。”
[ kè hù ]家中有纳税丁口的民户。《新唐书·食货志一》:“凡主户内有课口者为课户。”《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五年》:“丙戌,詔凡诸色课户及俸户并勒归州县,其幕职、州县官,自今并支俸钱及米麦。”胡三省 注:“唐 初,诸司置公廨本钱,以贸易取息,计员多少为月料。其后罢诸司公廨本钱,以天下上户七千人为胥士,而收其课,计官多少而给之,此所谓课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