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ā zhàng ]指没有适当的人继承、管理的财产。
[ qiū hòu suàn zhàng ]比喻等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再判断谁是谁非,也比喻事后等待时机进行报复。
[ rèn zhàng ]承认所欠的账,比喻承认自己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多用于否定或反问):不肯~。隔了那么久,他能认这个账?
[ shì zhàng ]赊账。郭沫若《文艺论集续集·<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好在米店可以贳账,小菜店也还念五六年来的主顾,没有使我们绝粮。”
[ suàn zǒng zhàng ]把许多账目积聚在一起来计算。比喻把事情的是非得失集中在一起加以总结或对各种错误事后进行总清算。《解放日报》1942.4.11:“批评必须适时、直接,当时不说,事后算总账的办法是不好的。”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一:“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
[ yào zhàng ]讨债。《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他僱船的时候,我只知道是伙计三个,到 淮安 要账来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这十几家钱庄,在 上海 会议定了,要问他索还旧债,公举了一个人,专到这里,同他要账。”
[ tǎo zhàng ]1.讨债。2.讨还买东西欠的钱。
[ zhàng bù ]记载货币、货物出入事项的本子。
[ zhàng dān ]记载货币、货物出入事项的单子。
[ zhàng fáng ]1.旧时企业或有钱人家中管理银钱货物出入的处所。2.在账房管理银钱货物出入的人。
[ zhàng fáng jiān ]见“账房”。
[ zhàng hào ]单位或个人跟银行建立经济关系后,银行在账上给该单位或个人编的号码。
[ zhàng hù ]按照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据以在账簿中设户,并估算其数量变化情况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