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ì huì ]1.赐给恩惠。2.称人对自己启发教育的敬辞。为旧时书信中套语。
[ cì huǒ ]《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 cì jǐ ]古代天子给有功的老年大臣赐以倚几,以示荣宠。宋 刘攽《挽温通议》诗:“聪明百龄事,冠带五朝贤。赐几元知止,临雍尚缺然。”
[ cì jǐ ]唐 代一品之门设戟十六,二品十四,三品十二。
[ cì jì ]大臣身故,皇帝敕使往祭。清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张文和公》:“十一年,詔以 文端公 从祀京师贤良祠,復即家赐祭一坛。”《清史稿·礼志十二》:“道光 二十四年,定赐祭王、公以下仪,祭日,堂中陈仪卫,灵座前置供案,陈赐祭物品,左右分陈自备祭品。”
[ cì jiàn ]1.请尊长接见的敬辞。2.指帝王接见臣下。
[ cì jiàn ]1.赐给宝剑。命自杀。汉 王充《论衡·骨相》:“大夫 种 不能去,称病不朝,赐剑而死。”《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臣闻 萧生 縊死,困於 石显;贾子 放外,谗在 絳灌;白起 赐剑於 杜邮;晁错 致诛於东市。”晋 潘岳《西征赋》:“未十里於迁路,寻赐剑以刎首。”2.赐给宝剑。代表皇帝施行专断之权。唐 权德舆《西岳庙祝谒》诗:“解龟罢金鼎,赐剑犹龙泉。”《辽史·圣宗纪二》:“復遣 东京 留守 邪律抹只 以军继进,赐剑专杀。”清 邵长蘅《侯方域传》:“愿破文法,以赐剑首诛一甲科令守。”
[ cì jué ]1.赐给玉玦。谓斥逐大臣。语本《荀子·大略》:“絶人以玦,反絶以环。”杨倞 注:“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絶,皆所以见意也。”明 陈汝元《金莲记·赐环》:“平生壮气凌霄汉,雄心未肯销灭,喜忠义再陪弭笔,姦佞终教赐玦。”明 杨珽《龙膏记·访旧》:“向年 元载 赐玦之时,其女 湘英,没入我家。”2.赐给玉玦。表示优宠。《三国志·魏志·锺繇传》“文帝 在东宫,赐 繇 五熟釜,为之铭曰”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繇 报书曰:‘昔忝近任,并得赐玦。尚方耆老,颇识旧物。’”
[ cì jué ]1.谓祭祀时赐助祭者以酒爵。2.赐予爵位。
[ cì láo ]赏赐慰劳。《梁书·武帝纪中》:“八年春正月辛巳,舆驾亲祠南郊,赦天下,内外文武各赐劳一年。”《明史·职官志二》:“若詔与赦,则用‘皇帝之宝’;册封、赐劳,则用‘皇帝行宝’……‘天子行宝’,以封外国及赐劳。”
[ cì lín ]称人来到的敬辞。宋 王安石《与参政王禹玉书》之二:“继蒙赐临,传喻圣训。”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大力将军》:“十年之别,颇復忆念。烦致先生一赐临也。”
[ cì lǚ ]1.《左传·僖公四年》:“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 河,南至于 穆陵,北至于 无棣。”杜预 注:“履,所践履之界。”后因以“赐履”指君主所赐的封地。唐 柳宗元《代裴中丞贺分淄青为三道节度表》:“山川备临制之形,道途适征徭之便,俾侯既定,赐履以寧。”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汤丞相 封 庆国公,命下,汤公 谓此 仁宗 赐履之国,自 天圣 以来无封者,欲请避之。”明 张煌言《和定西侯张侯服品题金山原韵》之三:“何人独受专征詔,赐履由来首 渭 津。”2.汉 应劭《风俗通·正失·叶令祠》:“俗説 孝明帝 时尚书郎 河 东 王乔 迁为 叶 令,乔 有神术,每月朔常诣臺朝,帝怪其来数而无车骑,密令太史候望,言其临至时,常有双鳧从东南飞来;因伏侍,见鳧举罗,但得一双舄耳。使尚方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后用“赐履”表示任京官。唐 杜甫《长沙送李十一衔》诗:“远愧尚方曾赐履,竟非吾土倦登楼。”浦起龙 心解:“自叙,言昔曾遥赐緋鱼,今乃淹留南纪,以别后之踪,为旧交告也。”宋 叶梦得《送沉传曜》诗:“何力偿赐履,缅惭羡归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