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ì xié guī zhèng ]不再干坏事,走上正路。
[ qīng xié ]1.指为人邪僻不正。《汉书·萧望之传》:“后 朋 行倾邪,望之 絶不与通。”宋 苏辙《龙川别志》卷下:“吾知 端愿 倾邪;故以 逵 当之。”《明史·忠义传·乔若雯》:“崇禎 元年春,廷臣争击 魏忠贤 党,若雯 亦两疏劾兵部侍郎 秦士文,御史 张訥、智鋌,备列其倾邪状。”2.歪斜。宋 苏轼《乞赐度牒修廨宇状》:“臣自 熙寧 中通判本州,已见在州屋宇例皆倾邪,日有覆压之惧。”3.引申指危殆。郭沫若《一个宣言》:“世运的杌隉,国度的倾邪,是制度不良所致。”
[ qù xié guī zhèng ]指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 qū xié ](用符咒等)驱逐邪祟(迷信):~避祸。降魔~。
[ sān xié ]三种邪恶的事。所指随文而异。
[ niè yé ]1.见“乜斜”。2.语尾助词。
[ nìng xié ]1.奸邪。《后汉书·吴良传》:“望佞邪之人,欺諂无状。”2.指奸邪之人。《汉书·楚元王传》:“今佞邪与贤臣并在交戟之内,合党共谋,违善作恶。” 明 李东阳 《寿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公九十诗序》:“弹压权势,劾佞邪而置之法。”
[ pō xié ]偏颇邪恶。《左传·昭公二十年》:“其适遇淫君,外内颇邪,上下怨疾,动作辟违,从欲厌私。”唐 白居易《请以族类求贤策》:“以正直克己者,必用於正直,不用於颇邪。”
[ páng mén xié dào ]泛指不正派的东西。同“旁门左道”。
[ páng xíng xié shàng ]见“旁行斜上”。
[ shàng yé ]汉 乐府《铙歌》篇名,以第一句“上邪”二字而名。上,指天;邪,通“耶”,语气词。上邪,犹言天啊,即指天为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