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í bù ]即回疆。清 魏源《圣武记》卷十二:“康熙 十二年,吐鲁番 贡使至,表称 成吉思汗 裔,承 苏賚满 业,是则回部之为元裔,明如星日。”详“回疆”。
[ lì bù ]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
[ lì bù láng ]古官名。东汉 置吏部郎中,主管选举。或称为“吏部郎”。后代因之。《晋书·毕卓传》:“太兴 末,为吏部郎。”《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上赏 谢朓 之功,迁尚书吏部郎。”胡三省 注:“《唐六典》曰:吏部郎,职在选举。魏 晋 用人,妙於时选,其诸曹郎功高者,迁吏部郎,歷代品秩皆高於诸曹郎。”
[ lì bù mián ]《晋书·毕卓传》:“﹝ 卓 ﹞ 太兴 末,为吏部郎,常饮酒废职。比舍郎酿熟,卓 因醉夜至其瓮间盗饮之,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之,乃 毕吏部 也,遽释其缚。”后因谓饮酒废事为“吏部眠”。
[ nán bù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靠南边的那部分土地。
[ nèi bù ]某一范围以内:~联系。~消息。
[ nèi bù máo dùn ]1.哲学概念。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2.“人民内部矛盾”的省称。
[ jūn bù ]1.指军官。郭沫若《蒲剑集·文化与战争》:“日本 的军部们这几年来是把西装脱掉了,中国 古服也毁裂了,拿着西式的剃刀,赤裸裸地在演着‘切腹’戏。”2.指军一级的指挥机关。
[ lì bù jì ]唐代宫廷燕乐之一。与坐部伎相对。
[ lǐ bù ]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
[ lè bù ]1.官署名。犹太乐署。2.古代泛指歌舞戏曲演出单位。
[ qǐ bù ]1.官署名。晋武帝 置起部郎。南北朝 时,宋、齐、梁、陈 有起部尚书,掌管宗庙宫室的建造事宜,事毕即行撤销。北齐 起部亦掌工造。隋 以后改称工部。《北史·魏纪三·高祖孝文帝》:“十一年冬十月辛未,詔罢起部无益之作,出宫人不出机杼者。”2.用以代称工部。宋 叶适《除工部侍郎谢表》:“赐先见於延和,归旧班於起部。”参阅《晋书·职官志》、《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 sān shuǐ bù ]南朝 梁 何逊、唐 张籍、五代 孟宾于 三人的合称。三人均曾任水部郎,故称。
[ sān bù jì ]唐玄宗 分宫廷乐伎为三部:堂下立奏为立部伎,堂上坐奏为坐部伎,又选坐部伎教于梨园为法曲部,故后世有“三部伎”之称。
[ sān bù qǔ ]源出古 希腊,指情节联贯的三部悲剧,如 埃斯库罗斯 的《奥列斯特》。后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连贯的文学作品。如 茅盾 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亦借指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