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íng suǒ ]1.系铃的绳索。2.引申指警报、边警。
[ líng tuò ]1.巡逻、报警用的铜铃、木梆等响器。2.借指巡逻、警卫。3.摇铃击柝。4.犹号令、纪律。
[ jīn líng ]1.金属制成的铃。《西京杂记》卷一:“﹝璧带﹞上设九金龙,皆衔九子金铃,五色流苏。” 前蜀 韦庄 《贵公子》诗:“金铃犬吠梧桐院,朱鬣马嘶杨柳风。”《宋史·仪卫志六》:“﹝氅﹞今制有青、緋、皂、白、黄五色,上有朱盖,下垂带,带绣禽羽,末缀金铃。”《红楼梦》第五三回:“金铃玉珮微微摇曳之声。”2.菊花品种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 龚骞 《九秋》诗:“金铃摇断粉函欹,湘帘夜压玉蝇飞。”
[ jīn líng zǐ ]昆虫名。形状略像蟋蟀,但小得多,黄褐色,带金光,善于跳跃。雄的前翅长,能互相摩擦发出好听的声音。
[ líng wǎng ]指僧尼在铃、铎之类响器的伴奏之下诵经。
[ líng xià ]1.指侍卫、门卒或仆役。汉 应劭《汉宫仪》:“太常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有铃下、侍阁、辟车、骑吏、五百等员。”晋 干宝《搜神记》卷七:“王敦 在 武昌,铃下仪仗生花。”《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布(吕布)屯 沛城 西南,遣铃下请 灵(纪灵)等。”胡三省 注:“铃下,卒也,在铃阁之下,有警至则掣铃以呼之,因以为名。”2.太守的敬称。明 王志坚《表异录·职官》:“唐 称太守曰节下,又云铃下,又云第下。”
[ líng yī ]旧时游走各处,手摇串铃召唤病家治病的医生。又称走方郎中。
[ líng yǔ ]檐铃的声音。语本《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又能听铃音以言吉凶,莫不悬验。”元 吴师道《次韵许可用参政从幸承天护圣寺是日升左丞》:“瓦光浮璀璀,铃语振鏘鏘。”元 萨都剌《和友人游鹤林韵》:“竹院东风僧未归,落日楼臺自铃语。”《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引 清 蒋莘《游古寺》诗:“磬声流树杪,铃语绕簷牙。”
[ líng zhāi ]古代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
[ líng zǐ xiāng ]亦称“铃铃香”。古称兰蕙。唇形科宿根草本植物。秋天叶腋间开花,淡红紫色,有香气。
[ mén líng ]安装在门里边的铃铛或电铃,门外的人可在门上拉铃或按电钮唤人开门。
[ míng líng ]1.振铃使发声。2.指鹁鸽铃。
[ pán líng kuǐ lěi ]以盘铃伴奏演出的傀儡戏。唐 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大司徒 杜公 在 维扬 也,尝召宾幕闲语:‘我致政之后,必买一小駟八九千者,饱食讫而跨之,著一麤布襴衫,入市看盘铃傀儡,足矣!’”元 许有壬《水调歌头·庚寅秋即席次可见寿韵》词:“敢效归乡锦绣,且就盘铃傀儡,终日看儿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