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án yí ]1.遗失。唐 李靖《李卫公问对》卷上:“诸拾得阑遗物,当日送纳虞侯者,五分赏一。”《新唐书·百官志一》:“阑遗之物,揭於门外,牓以物色,期年没官。”宋 李纲《与向伯恭龙图书》:“当于事定威行之后,置一官司,出文榜,立限期,俾得阑遗之物一钱以上并自陈纳。过期因事彰露,为人告发,并置之法。”2.遗漏。《元史·世祖纪五》:“括诸寺阑遗人口。”《元史·世祖纪八》:“辛巳,大都 立 蒙古 站屯田,编户岁输包银者及 真定 等路阑遗户,并令屯田。”
[ mén lán ]亦作“门栏”,.门框或门栅栏。
[ shí èr lán gān ]曲曲折折的栏杆。十二,言其曲折之多。
[ shī lán ]谓守门者未能阻止人员、物品非法出入宫禁。
[ wū lán ]即乌丝栏。清 周亮工《书影》卷一:“正统 间,周伯器 年九十,修《杭州志》,灯下书蝇头字,界画乌阑,不折纸为范,毫髮不爽。”参见“乌丝栏”。
[ suì lán ]岁暮,一年将尽的时候。唐 司空图《有感》诗:“岁阑悲物我,同是冒霜萤。”唐 白居易《赠元稹》诗:“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