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á xì ]指可乘的间隙,嫌隙。《左传·桓公八年》“讎有衅,不可失也”晋 杜预 注:“衅,瑕隙也。”《宋书·范泰传》:“近者东寇纷扰,皆欲伺国瑕隙。”《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申论外人谋我教育权之可畏》:“﹝吾国人﹞常含有离携扰乱之种性,他人乃得以蹈我瑕隙,施其交乱之谋。”
[ xiū xì ]亦作“修郄”。亦作“修郤”。报复旧日怨恨。
[ xū xì ]空隙、漏洞。比喻薄弱环节。《孙子·虚实》“进而不可御者,衝其虚也” 宋 张预 注:“对垒相持之际,见彼之虚隙,则急进而擣之,敌岂能御我也。”
[ xún xì ]1.故意挑毛病,引起争端:~闹事。2.找空子;找机会:~行窃。
[ yǒu xì ]亦作“有隟”。有嫌隙;有怨恨。
[ yǒu xì kě chéng ]有漏洞可以利用,有空子可钻。隙(xì):空子,机会。乘:趁。
[ xián xì ]因彼此不满或猜疑而发生的恶感:~消释。素有~。
[ yí xì ]亦作“疑隟”。猜疑而生怨仇。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恭 始与 王建武 甚有情,后遇 袁悦 之间,遂致疑隟。”《晋书·荀晞传》:“初,越 疑 晞 与帝有谋,使游骑於 成皋 间,获 晞 使,果得詔令及朝廷书,遂大构疑隙。”《宋史·彭龟年传》:“自古人君处骨肉之间,多不与外臣谋,而与小人谋之,所以交鬭日深,疑隙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