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í yáng yàn ]1.指大雁。因其为最有代表性的候鸟,随着太阳的偏向北半球和南半球而北迁南徙,故称。唐 李冶《送阎伯均往江州》诗:“唯有随阳雁,年年来去飞。”2.比喻趋炎附势者。唐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 xié yàn ]1.斜飞的雁群。2.紧贴鬓边、额上的一种首饰。一说为靥花。
[ xíng yàn ]1.成行的飞雁。唐 李溟《无题》诗:“向月片帆去,背云行雁来。”2.谓平行,平列。语本《诗·郑风·大叔于田》:“两服上襄,两驂鴈行。”郑玄 笺:“鴈行者,言与中服相次序。”《北史·薛叔传》:“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使义均行雁,次若贯鱼,勘簿呼名,一吏足矣。数人而用,何谓銓衡?”3.指兄弟。谓如雁之飞翔有序。清 赵翼《吴门喜晤王述庵司寇》诗:“繄余年亦七十七,幸附殷兄列行雁。”
[ xūn yàn ]亦作“纁鴈”。旧时妇以贽见姑之礼。《隋书·礼仪志四》:“梁 大同 五年,临城公 婚,公夫人於皇太子妃为姑姪,进见之制,议者互有不同。令曰:‘纁雁之仪,既称合於二姓,酒食之会,亦有姻不失亲。’”宋 苏辙《西掖告词·杨王第三女封安定郡主》:“兹择良士亦为外亲,将修纁鴈之仪,肇锡汤沐之奉。”
[ yàn běi ]指 山西省 北部 雁门关 以北内外 长城 之间的地区。
[ yàn bì ]亦作“鴈币”。雁与币帛。古时用为聘问或婚嫁时之聘仪。古婚礼分纳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等六礼。纳征用币,其余用雁。
[ yàn bīn ]谓雁来客居。古时常指九月。语出《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孙希旦 集解:“是月鸿雁来宾,始至中国也。曰‘来宾’者,雁以北为乡,其在中国也,若来为宾客然。”唐 杜甫《重送刘十弟判官》诗:“分源 豕韦 派,别浦雁宾秋。”
[ yàn bīng ]雁的飞行行列。因其有序如兵阵,故称。
[ yàn chén ]亦作“鴈臣”。指古代逢秋到京师朝觐,至春始还部落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 yàn chéng ]亦作“鴈城”。指 雁门郡。
[ yàn chí ]1.亦作“鴈池”。汉梁孝王刘武所筑兔园中的池沼名。2.借指帝王所居园林中的池沼。
[ yàn chǐ ]1.亦作“鴈齿”。比喻排列整齐之物。北周 庾信《温汤碑》:“秦皇 餘石,仍为雁齿之阶。”倪璠 注:“雁齿,阶级也。《白帖》:‘桥有雁齿。’”唐 白居易《答客问杭州》诗:“大屋詹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2.常比喻桥的台阶。唐 白居易《答王尚书问履道池旧桥》诗:“虹梁雁齿随年换,素板朱栏逐日修。”宋 张先《破阵乐·钱塘》词:“雁齿桥红,裙腰草緑,云际寺、林下路。”清 金农《十五夜对月有怀淮上旧游》诗:“西风一桁秋河路,凉笛三更鴈齿阶。”3.草名。《尔雅·释草》“绵马,羊齿”晋 郭璞 注:“草细叶,叶罗生而毛,有似羊齿,今 江 东人呼为雁齿。”《梁书·沉约传》:“雁齿麋古,牛唇彘首。”
[ yàn dàng ]亦作“鴈宕”。即 雁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