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óng hé ]1.彼此和谐;相互协和。2.谓与……同样和煦。形容仁爱。
[ tóng hè ]共同庆贺。后集体祝人结婚、寿辰等,多于礼品或礼单上写“某某同贺”。
[ tóng hū xī ]比喻关系密切,心灵相通。
[ tóng huà ]1.不相似或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相似或相同。2.语音学上指一个音变得与邻近的音相同或相似。如“面包”(miànbāo),在口语中读成“miàb-bāo”,“面”字的韵尾n受到了后面“包”字声母b的影响变成b。
[ tóng huà zhèng cè ]指统治民族的统治者所实行的强制同化其他民族的政策。
[ tóng huà zuò yòng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将从外界吸收的物质,通过体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转化为本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的过程。
[ tóng huái ]1.同心。指情投意合。2.指志趣相合或志趣相合者。3.谓同胞兄弟姐妹。
[ tóng huān ]共同欢乐。亦指共相欢乐之人。
[ tóng huī ]语本 李白《长干行》:“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同灰,谓一起化成灰。形容爱情坚贞不渝。
[ tóng huì ]1.指与会结盟之诸侯。2.犹会合。
[ yī xīn tóng guī ]齐心趋向同一目的。
[ yí tóng sān sī ]散官名。三司即三公。汉 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东汉 殇帝 延平 元年,邓隲 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魏 晋 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北周 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文帝 时为散官,唐、宋、元 因之,明 废。《后汉书·邓隲传》:“延平 元年,拜 邓隲 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始自 騭 也。”唐 张说《齐卢思道碑》:“公节义独存,侍从趣 鄴,告至行赏,授仪同三司。”清 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贙 字 翔威 ……官歷 钦江 开国公,至正议大夫,仪同三司。”亦省称“仪同”。《陈书·高祖本纪上》:“景 仪同 卢辉畧 开 石头 北门来降。”宋 孔平仲《续世说·纰漏》:“隋 刘臻 为仪同,有 刘纳 者亦为仪同,俱为太子学士,情好甚密。”参阅《通典·职官十六·开府仪同三司》。
[ zì tóng hán chán ]同于深秋时节的蝉。形容噤口不言。
[ xiǎo yì dà tóng ]小部分不同,大部分相同。
[ xíng hé qū tóng ]行为志趣相同。
[ xuè hú tòng ]亦作“血湖洞”。犹言血路。形容战斗激烈,流血甚多的地方。
[ xié lì tóng xīn ]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