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èng yī ]1.纯真之一。道家认为“一”为世界万物之本,永恒不变。南朝 齐 顾欢《夷夏论》:“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唐 卢照邻《病梨树赋》:“高谈正一,则古之 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 维摩詰。”南唐 谭峭《化书·道化·正一》:“命之则四(虚、神、气、形),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2.道教的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 东汉 张陵 所创。传说 太上老君 亲授 张陵《太平洞极经》、《太玄经》、《五斗经》、《正一经》各若干卷。张陵 传授于后裔及其门徒。后 张陵 被尊为“天师”、“正一天师”,其所创之道派亦称为“天师道”、“正一道”。唐 宋 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统称为“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事 潘师正,傅其符籙及辟穀、导引、服饵之术。师正 特赏异之,谓曰:‘我自 陶隐居 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元史·释老传·张与材》:“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这一房道士,世传正一道教,善能书符遣将,剖断人间祸福。”
[ zhèng yí ]1.准则,典范。2.端庄的仪态。
[ zhèng yì ]1.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伸张~。主持~。2.属性词。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的事业。~的战争。3.(语言文字上)正当的或正确的意义。也用于书名,如《史记正义》。
[ zhèng yì gǎn ]也叫是非感。一种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操。它受人的思想意识影响并受社会制约。
[ zhèng yì zhě tóng méng ]1836年德国流亡工人在巴黎建立的秘密革命团体,后成为国际性的工人组织。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下,于1847年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 zhèng yì ]1.公正的言论。《左传·昭公三年》:“二子曰:‘吾不可以正议而自与也。’”《汉书·朱博传》:“初,哀帝 祖母 定陶太后 欲求称尊号,太后从弟 傅喜 为大司马,与丞相 孔光、大司空 师丹,共持正议。”宋 司马光《论横山疏》:“邻人窃己之财,己以正议责之可也。”章炳麟《序<革命军>》:“然自 乾隆 以往,尚有 吕留良、曾静、齐周华 等持正议以振聋俗,自尔遂寂泊无所闻。”2.谓秉正发表议论。《后汉书·翟酺传》:“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三国志·魏志·张邈传》:“袁绍 既为盟主,有骄矜色,邈 正议责 绍。”《新唐书·上官仪传》:“自 褚遂良 等元老大臣相似屠覆,公卿莫敢正议。”
[ zhèng yì ]1.本来的意义;正确的意义。2.公正的道理。3.辩正意义。4.维护公理,主持公道。
[ zhèng yì ]1.纯正的心志。2.原意;本意。3.主要的意思。
[ zhèng yīn ]1.字音的规范读法。2.使读正确规范的字音。
[ zhèng yīn fǎ ]也叫“读音法”。共同语读音的规范。消除异读,确定每个字的读音。现代汉语以 北京 语音为标准音。
[ zhèng yǒng ]旧时军队中主要参战的兵卒。
[ zhèng yòng ]正经的用处;办主要事情所用。
[ zhèng yuàn ]1.科举时代的省试官署。即主考官办事之所。元 刘一清《钱塘遗事·龙飞赋题》:“咸淳 戊辰 年,龙飞省试。考官商议出题,题皆不欲出天子、圣人,於是别院出乾为天,正院出帝德广运。皇天、眷命,皆 大金 年号,而 天眷 又正是 徽 钦 过此之时,时人为之语曰:‘正院无天子,别院少圣人。广运 与 天眷,却把比 咸淳。’”2.正中的院子。《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一边两间耳房,正院里墁前十字甬路。”杨朔《雪花飘飘》:“齐 家有两套院子;一套青堂瓦舍的是正院,还有一个跨院,里面有羊圈,牲口棚,再就是老羊倌睡觉的下屋。”
[ zhèng zài ]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中:~开会。温度~慢慢上升。
[ zhèng zhái ]1.正式的住宅。相对于临时的便宅而言。2.住宅的正屋。相对于厢房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