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ú lóng ài hǔ ]旧俗扎蒲草为龙形,扎艾草为虎形,于端午节挂在门上,以驱恶辟邪。
[ tàn lóng hàn ]喻科举得第。亦以喻冒犯君威。
[ wéi lóng fáng wū ]汉族的传统民居。
[ wò lóng ]1.比喻隐居或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 wò lóng gǎng ]地名。在 河南省 南阳市 西。相传为 汉 末 诸葛亮 隐居处。唐 宋 时建祠以作纪念。元 初遭兵燹,殿宇焚毁,大德 年间重建。清 康熙 时,南阳 郡守在祠内发现前人题咏“卧龙岗十景”的石刻,依石刻筑成雄伟壮观的建筑群。祠内碑刻甚多,有 宋 岳飞 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等。解放后已将西院辟为博物馆,并在东部新建 汉 画馆和 汉 碑亭。
[ wàng zǐ chéng lóng ]希望儿子能成为出人头地或有作为的人。
[ wǔ fèng fēi lóng ]犹龙飞凤舞。气势奔放雄壮的样子。
[ wǔ lóng ]1.远古传说中的五个部落首领。2.古代传说中五个人面龙身的仙人,道教称为五行神。3.誉称同时以才名著闻的五人。(1)指汉公沙穆五子。
[ xiá lǐ lóng yín ]宝剑在匣中发出龙吟般的声响。原指剑的神通,后比喻有大材的人希望见用。
[ xiá lóng ]相传 战国 时有人盗 王子乔 墓,发观内中唯有一剑,欲取之,“剑作龙鸣虎吼,遂不敢近,俄而径飞上天”。见《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世说》。后因以称匣中的宝剑。
[ qún lóng ]1.喻贤臣。《易·乾》:“见羣龙,无首,吉。”《后汉书·郎顗传》:“唐尧在上,羣龙为用;文武创德,周召作辅。”李贤注:“羣龙,喻贤臣也。”唐王维《送友人归山歌》:“羣龙兮满朝,君何为兮空谷。”参见“羣龙无首”。2.喻群圣。《文选·班固<幽通赋>》:“登孔昊而上下兮,纬羣龙之所经。”李善注引应劭曰:“羣龙,喻羣圣也。自伏羲下讫孔子。”
[ rú lóng sì hǔ ]形容勇猛有活力。
[ sān rén yī lóng ]喻三人友善如一体。
[ shòu lóng ]1.瘦弱的龙。2.指墨上刻的龙纹。
[ shuǎ lóng ]一种传统的民间游艺。用布或绸做成形状像龙的外壳,由数人或十馀人用木棒擎举挥舞,做出龙蜿蜒游动和飞舞的情态。有的前面还有一人举着一颗龙珠。
[ tà lóng wěi ]亦作“蹋龙尾”。龙尾 是 唐 代朝堂 含元殿 侧的走道,踏龙尾谓行走 龙尾道 上。意谓受到皇帝器重,而居显要之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