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ǔ dào jiāng jūn ]迷信传说中东岳的属神,掌管人的生死。
[ wǔ dé ]1.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2.指人的五种品德。谓温、良、恭、俭、让。3.指人的五种品德。谓智、信、仁、勇、严。4.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玉有仁、智、义、礼、信五德。5.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6.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蝉有文、清、廉、俭、信五德。7.东、西、南、北、中五方种的五色谷物。
[ wǔ dé zhōng shǐ ]战国 末期阴阳家 邹衍 的学说。指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德性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变化,论者并用以推断自然的命运和王朝兴亡的原因。
[ wǔ děng ]1.五个等级。2.特指五等之爵。
[ wǔ děng jué ]五等爵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 wǔ dí ]古代对居于我国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合称。
[ wǔ dì ]古代传说中的五个帝王。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五帝说法不一,一般以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为五帝。
[ wǔ diǎn ]1.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孔 传:“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蔡沉 集传:“五典,五常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2.传说中的上古五部典籍。《左传·昭公十二年》:“﹝ 倚相 ﹞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 注:“皆古书名。”《书序》:“少吴、顓頊、高辛、唐、虞 之书,谓之五典。”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皇世《三坟》,帝代《五典》。”3.泛指古代典籍。南朝 梁 萧纲《南郊颂》:“《五典》三墨,既葳蕤于璧水;九流《八索》,亦繽纷于 石渠。”明 沉受先《三元记·讲学》:“素志惟甘清淡,《三坟》、《五典》沉酣。”4.指《诗》、《书》、《易》、《礼》、《春秋》五经。汉 荀悦《申鉴·政体》:“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五典以经之,群经以纬之。”《后汉书·朱浮传》:“五典纪国家之政,《鸿范》别灾异之文。”李贤 注引《礼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 wǔ diǎn sān fén ]犹言三坟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 wǔ diào ]指古乐中平、清、瑟、楚、侧五调。《魏书·乐志》:“商徵既定,又依琴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其瑟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五调各以一声为主,然后错採众声以文饰之,方如锦绣。”《隋书·音乐志中》:“《春秋左氏》所云:‘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准此而言,每宫应立五调。”
[ wǔ dīng ]1.神话传说中的五个力士。2.泛指力士。
[ wǔ dǐng ]古代 印度 童子一种结发的式样。
[ wǔ dǐng ]1.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见《仪礼·少牢馈食礼》。《孟子·梁惠王下》:“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明 陆采《怀香记·钦赐异香》:“莫把年华空断送,整五鼎三牲脩供。”明 沉受先《三元记·辞亲》:“前呼后拥,显亲扬名,也胜是死后三牲五鼎之祭。”2.见“五鼎食”。
[ wǔ dǐng shí ]列五鼎而食。形容高官贵族的豪奢生活。亦喻高官厚禄。
[ wǔ dǐng wàn zhōng ]指高官厚禄。